要把艺光遍地耀
■特约撰稿 陈星(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 本报记者 江凌
要把艺光遍地耀
■特约撰稿 陈星(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 本报记者 江凌
回望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术教育史,有两个名字不会被忘记:一是李叔同,二是林风眠。而他们最主要的美育实践,都发生在蔡元培誉为那个“环境适宜,风景佳胜之地”——杭州。
提及李叔同,人们大都更熟悉他从杭州虎跑寺出家后的法号“弘一”。而就在他皈依前的6年时间里,李叔同任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现为杭州高级中学),成就卓著,领一时风气之先。
1911年3月,李叔同自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归国后,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有过短期的图画教师的经历,并在上海的城东女学兼任音乐和国文教师。1912年秋,李叔同应聘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次年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了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的美术教师,同时教全校音乐课。李叔同的到来,给学校的艺术教育注入活力。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学校的艺术气氛十分浓厚。学生丰子恺的描述是:“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4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这一所本不是艺术专科学校的学校之所以要被看成是“艺术专科学校”,就因为李叔同的缘故。
李叔同于1913年编辑发行了《白阳》杂志,除了把《石膏模型用法》等发表在该杂志上外,还将学生的习作刊登在上面。据文献资料可知,《白阳》实可谓近代中国学校美育的第一本刊物。
1913年春,经李叔同的提议和校长经亨颐的支持,学校征集了收藏家的很多名贵古金石书画作品,开了一个规模盛大的美术展览会,展期3天,观众踊跃。此为浙江省第一次公开的美术展览,影响深远。
1914年,他所在学校的美术教学中使用人体模特,开中国美术教学人体写生课之先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并不像某些文学传记中、或影视作品中所说的那样,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实际上进行得十分顺利。这或许得益于李叔同注重理论宣传。最好的例证是1913年《白阳》上就发表了学生吴梦非的《人体画法》一文。这是一篇改译的文章,原作者是英国人,文章充分说明了人体模特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李叔同将人格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个真正艺术教育家的风范。他经常教导学生“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的才情使众多学生折服,许多学生也在他的教诲指导下成了一代英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李鸿梁等。所谓桃李满天下,这是李叔同自己直言不讳的。李叔同出家后在书信中说过:“任杭教职6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2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
在李叔同出家10年后的1928年,人文荟萃、山水灵秀的杭州,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精神之先。受时任教育部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委托,留欧归来的林风眠等人在西湖之滨创立了国立艺术院。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宗旨,体现了蔡元培与林风眠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与当时将传统书画从现代文化思想中分离出去的思潮不同,国立艺术院在建院之始就提出了中西绘画教育并重的主张。
学校教学方法和使用教材仿照巴黎美术学院,同时努力探索适合中国需要的新路。在国立艺术院和国立艺专时期,学校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当中不少人曾留学海外,尤以留学欧洲的美术家为多,如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王悦之、李超士等,学校还聘请了不少外籍教师。同时,林风眠也将国画与西画的教学放置在一个系里,这样的结果是,那些偏重一方的学生对于中西绘画有了参照、对比的学习环境。在办学6年后,学校总结中西绘画合一的办学经验,肯定地表示“并未发现不良的效果”。
如今,中国美术学院已走过了88年的时光。正是在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与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两条学术脉络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岁月流转,正是有了李叔同、林风眠等人的呕心沥血,努力奋斗,浙江地区的美术教育氛围一直十分浓厚。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在浙江已然成型,花开遍地。时至今日,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近20所高等院校,均开设了美术相关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精神不灭,薪火传承,正如国立艺术院校歌中所唱:“艺校健儿,其挥毫横扫!艺校健儿,其挥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