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创作的诗意

  观众走入展馆认真欣赏每一件作品,却很少会将2个不同展览作品同时观赏,因为两个内容相似的展览一般很少同块举行。但最近在厦门市一地方美术馆正同时进行着两个不同展览,让人感受到一个中型城市美术馆的重要布阵。两个展览虽展示作品内容完全不同,但艺术表现的中心主旨却有某种相似度,都是将表现自然风景画作为展览研究的重点呈现出来。两个展览的参展人员颇为悬殊,一个作为国家级主办的展览,参与者都是一些全国各地方的中青年画家,据说80后居多;而另一个由当地文化机构组织策划的展览,则是由组委会邀请画家来本地写生创作,面向那些在国内重要学术团体或专业院校中颇有影响力的中年甚至70岁以上的老画家,邀请他们以特定地域即鼓浪屿为写生对象展示作品。

  两个展览主题都是风景画,就其中每一件作品确有可观之处。用西方人的技法表现中国人栖居的地理环境,虽然不同于本民族水墨语言绘出自己家园的诗象那么荡气回肠,令人畅舒其怀,但油画技法为我们所用也有百年历史,其语言诠释东方的艺术境象已被广泛接受。

  其实在一个爱诗写诗、有历史的东方古国,尽管流传下来无数的诗歌作品,但是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对诗意的理解却不尽然。宋徽宗设画卷向天下招揽绘画人才,常以某首诗句为考题去衡量画师的创作水准,这时期对诗作逐字逐句理解。

  这种站在传统诗意的表达层面,尽管距今1000多年了,不过在“中国油画名家印象中的鼓浪屿”展上的每一件作品,还能不同程度地解读出来。比如具体到一幢红楼掩映在一片翠绿的亚热带植物中,或灰蓝的海天一色中穿行的帆船,或拾阶而上的游人在危岩中的探行……显然老艺术家们用一种萦绕于心间长久不会消逝的语言情感,描绘出他们对这片充满着温馨与浪漫的小岛的诗情画意来。

  而另一个“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却显现在年青人对这一选题的独特把握上。在他们的笔彩里,悄然把以往从具象角度才能理透解析的诗意手法搁置一边,而是糅合了某种抽象意念诠释诗意,画面上具象与否似乎不那么重要,画面呈现了一种由几何的直线或斜或方的各种纵横交错,勾写出隐约而又清晰的想象世界——不同于他们的老师前辈们的做法,一种属于当下年青人对诗意的理解。比如一幅表现建筑工地的作品《混凝绿》,很不可思议,因为以惯常的视觉经验,人们对绘画作品中诗情画意的感觉和追求,总要似林风眠所描绘的秋水长天的那样诗情,或由吴冠中构造的黑瓦白墙另种素雅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画意,而展览中这位“初生之犊”的作品,竟大胆到用另一种手法给硬梆梆的工地建筑群和一架架吊杆以诗意的表现,真是后生可畏。

  入选、获奖的作品中,有许多画面对诗意的理解是通过对符号元素的探索性展开的,与老一辈画家创作的鼓浪屿风景的诗意传达截然不同,如《境》传达出一种东方式宗教意味的画面,是将与之相关的黄昏下老墙和一把旧的滕椅连为一体,黄昏下的墙垣与几根形似水墨感觉描绘的枯枝酿成一种心境成为挽歌式的“境”,而《孤影之二》中那洁净透明的黑白灰色调与随意轻松的布局,传达出一种既有现代感又有明清山水笔韵的诗境,也是极见诗意更包含了个性色彩的,这与鼓浪屿风景画展览所洋溢着一种热情欢快的暖调子有所区别。

  若不是通过这样两个不同内容的展览观赏,并从中获取一种对比,相信与很多人一样对绘画作品追求诗意的表达,一直是处在对真实的自然现象的刻画取得的,如欧洲油画历史中的,有18世纪法国画家柯罗与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列维坦风景画,及中国传统绘画各个时期的水墨山水画,这些中西绘画语言形式,也在由轻松洒落的线条及朦胧透明的色泽之间,构成诗体的墨彩中达到的。

  我想,诗的形式从古代的格律到近现代的自由诗发展之路,尤其在反映每个人心境的诗象也不尽相似。诗意因画者身份的不同,尤其各自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映照出另一种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内心想法。


美术报 时评 00003 创作的诗意 2016-09-24 12954266 2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