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情深
■吴山明
浦江是画乡,也是我的根所在。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份乡情越来越浓烈。
幼年时,我较长时间生活在老家,逢年过节村里都会有许多乡土文化节目:花灯、龙灯、迎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祖宗像与名人书画;村前村后五彩缤纷,乡里乡外人潮与爆竹声连续半月此起彼伏。乡人辛苦了一年,这时总会穿上新衣,脸上露出笑容,互相祝福,这时节更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虽然过了大半辈子,走遍了世界,但幼时童稚年代之事,却仍然是记忆中最为鲜活的那部分。
20年前,承蒙浦江几届领导和家乡人民的盛意,建起了浦江籍名家画院,我的美术院与吴茀之先生、方增先老师场馆就在这个时期建造。取名时,是我夫人高晔提出叫“山明美术院”。这既是画院,又有点学院之意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并请启功与冰心两位先生题写了院名。20年来的实践,证明当时立意是对的,因为“山明美术院”既能适应地方美术发展,展示我的20世纪时期的一些作品,又兴办了一年复一年的美术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在仙华山下站住了脚。
20年来,美术院做了几方面的事:在政府的支持下,美术院建立了自力更生的机制。美术展出、交流与美术教育相辅进行,办出了自己的样式,这种做法为全国同类型的画院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因为,往往文化设施建时热情高,但要稳健的生存很累,而我们20年来状态不错,为此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美术院努力为当地文化发展服务,但也开展了很多具有更广的专业性、跨地区、跨界的交流活动;美术院20年来一直举办着不同年龄层面的美术培训班,并成为工作的常态;美术院一直探索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生存状态与模式,以更好地以院养院。“山明美术院”一直支持我本人的有关各种艺术活动,除长期开放我的作品陈列、主动介绍我的艺术外,还参与我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美术展览与交流活动,家乡政府与美术院一直是我的后盾。
我是1955年在吴茀之先生关心下,报考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的,1959年又考入改名后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教师列任系主任,参与和主持中国画系工作十余年。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时,每逢寒暑假,都会急着回家乡。幼年的情结,使我感到与兄弟家人在一起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习惯老家的饮食,喜欢城边山涧的清溪,钓鱼、游泳、聊天、漫游、写生、与朋友在一起饮酒忆旧。大学毕业后,正逢浦江的青年美术爱好者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美院的教师,每次返乡,文化馆的画家老朋友都会约请我去参与对浦江县美术群体的会面、辅导、讲课、示范。记得先后有数拨学子在这种氛围中进入专业状态并开始他们不同的艺术生涯。不少人后来成为自学成才的地方优秀画家,有的还考上高等美术院校,至今仍活跃在上海、杭州、金华、宁波等地画坛,成为美术界的骨干与组织者。我为曾经影响过他们而高兴。
今天,“山明美术院”建院20年之际,在美术院两届领导努力下,我更高兴地看到20年来有3000名左右家乡子弟在美术院接受培训,而其中又有300名左右考入各类与美术有关的院校,因此不乏继续出现优秀人才。作为一名美术老教师,最知道其中的坚持与甘苦,山明美术院确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愿山明美术院在浦江的绿水青山中以及今后的仙华小镇的建设中为家乡美术文化事业继续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