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8版:赏析

文章导航

狂欢的
视觉图景

最具新表现主义特征的
辛哈德·吉勒

  辛哈德·吉勒(Sighard Gille,1941-)是德国莱比锡画派中最有新表现主义特征的艺术家,他从事油画、版画、素描和摄影创作。他出生于艾伦堡(Eilenburg),曾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的农学专业,毕业后以摄影师身份在莱比锡工作。1965-1970年,他进入东德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当时名为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学院),在伯恩哈德·海森克(Bernhard Heisig)和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指导下学习。随后在经历一段短暂的自由艺术家生活后,1973-1976年,他进入柏林艺术学院成为海森克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回到莱比锡,成为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助教,此后在该学院长期担任并非主持岗位的教学工作。1982年,获得东德文艺的最高奖项——国家艺术与文学奖。

  吉勒与阿诺·林克相同,属于莱比锡画派的第二代画家,在莱比锡画派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师承不同,辛哈德·吉勒受教于海森克和马托埃,而阿诺·林克更多地受教于弗雷特和图布克,而他们又都受到莱比锡画派所推重的更早的大师奥托·迪克斯的影响(吉勒所绘父母肖像与奥托作品如出一辙)。因此,与大多数莱比锡画家都十分重视的平面经营和深入刻画相比,吉勒更偏重于笔法表现和主观色彩,善于营造挑衅性的视觉刺激效果,其造型也趋于漫画式,不像林克那样比较重视精确与沉稳的表达。

  与马托埃相似,吉勒在1960-1980年代末创作于东德时期的作品,虽然手法偏于写实,但在描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生活时,表达了敏感的讽刺与批评。那时的吉勒,与他在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中的许多年长和年轻的同事不同,他没有选择歌颂英雄和国家政治叙事为创作题材,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宏大主题无关的生活细节乃至性表现。他在东德时期的这种创作倾向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生产组的庆祝会》(The Brigade Celebration,1977年)中体现出来,这幅表现工人的作品,没有去塑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中常见的工人英雄形象,而是表现了放纵情感、狂喊乱叫、贪图吃喝玩乐的人,同时也对工地劳作的辛苦给予充分的表达。这幅画曾在东德第八届美展中引起激烈争论。这种创作态度也体现在他最重要的委托作品《生命之歌》(The Song of Life)中,这是为莱比锡布业大厦而作的巨型天顶油画,画在4块倾斜的巨大天花板上,在室外就能看见,总面积达712平方米。画面中虽然人数众多、场面宏大,但每个人都仿佛茫然无知觉,孤独地栖身于苍白的宇宙中。据大厦管理者说,这是欧洲最大的天花板绘画。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吉勒创作风格发生明显转变,形象日趋简括,色彩日趋强烈,笔法老到而泼辣,肌理涂层也越来越厚了。在德国统一后,吉勒被任命为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教授,作为有名望的教师,他在莱比锡当代艺术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新莱比锡画派中的部分艺术家出自他的门下。而其个人创作在这一时期更加向着私人化主题转变,主要题材是肖像、人体和日常生活细节,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嘲讽和戏谑态度不减当年。从艺术角度表达对社会政治变革的思考,也在他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有所展现,如表现爱神到来的主题,意在推动曾经生活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的人群之间的交往。而《末日》(Die Apokalyptischen,2012-2013年)中那些骑在木马上疯狂旋转的人,也是对当下时代中人类陷入某种精神癫狂状态的合理描述。此外在这一时期他还开展了以风景为主题的创作,通过对纯粹自然景物的刻画,尤其是那种有简单几何形式的球体植物,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暗示人类与自然相比是既刻板又混乱的生物。

  辛哈德·吉勒的创作实践还包括摄影和各种版画技术,也同样渗透了与生活相关的表现主题和灿烂的色彩,这意味着他是典型的叙事型绘画大师。以强烈的视觉表现刺激观众的感官机能,以温柔的反讽态度表达社会思想,是他作品的复调结构。当然,成长于东德时期的艺术家们,通常不会忽略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说,无论社会形态和政治格局有怎样的可能性,吉勒所要表达的,永远是社会中的个体及他们的内在人性。


美术报 赏析 00048 狂欢的
视觉图景
2016-12-24 美术报2016-12-2400018 2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