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写生不是旅游

  写生,是绘画艺术学习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学习方法和过程,也是一个画家个性语言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甚至成为画家一生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比如塞尚、梵高、莫兰迪。

  即使在架上绘画式微、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写生也不仅提供造型能力的获得,并且,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尤其是表达语言的拓展和对画面整体的把控能力的培养上,仍然具有方法论意义。

  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涛之所以成为石涛的内在关联,其作品中的纵横捭阖、闪转腾挪,动感与张力契合着大自然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而在西方写实性绘画艺术体系中,写生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这一点已经固化在美术学院或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和各专业课题的教学大纲中,这已经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为一代又一代学生成为艺术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淬炼艺术语言的契机。

  然而,近年来,系统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似乎已经不是课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从教师总想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的角度看来,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似乎这套体系没有过去那么奏效了,我们常见4年本科下来甚至在研究生阶段还在解决着造型基础上的问题,这实在是有负这套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教学体系了。

  由此带来了诸多直接和间接的负面效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的学生在创作时,东拼西凑,闭门造车,画面苦于应付,杂乱了无章法,无能或者无奈表现出绘画所具有的表现力。即使有很好的主题,很好的观念和创意,但受绘画基本功的制肘,自然作品鄙言累句,力不逮笔,自然词不达意。个中缘由虽然是方方面面的,但造型能力薄弱,表达能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写生的重要性和价值。

  现在的学生不爱画写生,不爱花时间写生,不爱花脑筋写生,这可以说是全国艺术学院老师的共识,可能不绝对,但一定很普遍。也许是这种“教”与“学”互动的结果,一方面,学生困顿于写生,另一方面,很多院校的写生课程相对压缩。例如外出写生课程,过去叫“体验生活”或“下乡”,目的既是锻炼学生的写生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人文环境的感受能力,是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今天,实际上变成了“写生”形式上的“旅游”,虽然还不是中国式“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学生回来也能如数交作业,但基本上直接对景写生的少了,画照片的多了,甚至人在外面时也是躲在宾馆房间里,盯着相机里的照片在画,画得也是认认真真,但明显少了那种现场的生动和灵动,更重要的是缺少了那种现场写生的绘画体验以及这种体验的过程带来的思考和这种思考引发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式的顿悟。

  根据多年带学生外出写生的经验,我认为同学们对写生课程还是有期待的,有时甚至是渴望,这个期待和渴望并不完全是因为“旅游”,也有对外出“画画”的充满热情的期盼。整体而言,同学们首先是不排斥写生,也不轻视写生,他们基本上在学生的层面上认认真真地画着写生,而他们对写生的困惑,或者对写生的排斥恰恰是在画了大量写生,或者一直不停在画写生以后产生的。也是因为在经过了密集的高考专业学习,进入大学以后没有进一步地深化对写生的认识,在他们的从艺经历里,作为“工具”的高考写生已经结束了,如果没能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刚入学作为基础课的写生对他们而言也只是一种惯性使然,目的也很简单,依然是“工具”,是升级了的完成学业的“工具”。

  如果他们真的认识到了写生对于艺术语言养成和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意义,那么,对于怀揣艺术理想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一定也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的。正是由于缺失了与写生的深层次的对话和思考,在满足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后,如果不能注入新的目标和内涵,写生一定会变得盲目,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在我看来,绘画行为如果不能与精神表达融为一体,不能关注绘画技能的语言价值,不能从绘画本体中获得审美价值的实现,那也正是绘画失去艺术价值的时刻。写生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对着景和物画画,也不仅仅是为创作准备素材,更重要的是让写生行为在一个艺术家个人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钩隐抉微,廓开大计,如此,写生,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美术报 时评 00003 写生不是旅游 2016-12-24 13000911 2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