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盘点

文章导航

工匠精神成亮点

  工匠精神成亮点

  ■本报记者 江凌

  2016年对中国美术教育界来说,是变革的一年。2月初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将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回顾这一年,变是常态,新是动力。

  新人新馆

  新气象

  农历新年之后,各大艺术院校的校考如期而至。这一年,西安美术学院增加实验艺术专业;四川美术学院新增设计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新增工艺美术专业……新专业的设置使得高等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向更加全面,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大增加。而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恢复美术史论术科考试,则体现了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更重视考生的综合素养。以中国美院为例,往年的美术与设计理论类专业本科考试,考生通过提供专业文章和简历的方式参与考试。从今年起进行了专业课测试,分为“综合素质”和“赏析与写作”两项考试。“综合素质”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赏析与写作”部分则考查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样是中国美院,在2016年的招考中取消了语文、英语单科线限制。往年中国美院本科招生中,对语文和英语根据不同专业,在录取分数上有所限制。报考专业不同,对语文、英语单科的最低要求也不同。然而从2016起,本科考试取消了这两门课程的单科限制。中国美院招生负责人对此表示:“不让有专业才能的人因为一两分进不了美院。”

  这一年,恰逢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5周年。5年过去了,艺术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内涵日新月异,同时也面临着学科发展方向、艺术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10月23日,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揭牌成立。教育界专家学者就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达成了4大共识:进一步兼顾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艺术学科的特性;艺术创作成果应当成为评估艺术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构建多中心并存,多层次共进的发展格局;弘扬中国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与自主精神。其中,构建艺术学科的评价体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目前,无论是申报职称或是学生毕业的指标判断,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艺术学科的特殊的标准,缺乏艺术学科的独特性。会议认为,艺术学科评估应重点考量那些最能体现艺术学科特色,且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艺术创作与展演的指标,做到定性与定量并重,突出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权重。

  这一年,高校建博物馆成为潮流。7月,北京师范大学公布将成立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邱季端捐赠的6000件古陶瓷藏品的引发了强烈争议。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国内高校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终于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开馆首展上,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备受关注,在首展当日,容量仅300人的展厅一天便涌进了近4000人次的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鲁迅美术学院“换帅”,李象群接替韦尔申,成为鲁迅美院新院长;这一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冯远为上海美术学院院长。这一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迎来了60岁的生日。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她是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高等学府,汇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民族民间艺术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和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设计家,他们不仅是学院历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现当代多元设计和美术创作开拓者。

  工匠精神

  兴设计

  日前,《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2016年网络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位列其中。工匠精神,成为了2016年设计制造业当之无愧的热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但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重提工匠精神,在于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精神出发,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精工造物”的严谨与专注。在9月初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上,从优雅而诗意的沟通之桥(G20会标设计)到峰会纪念礼盒中的折扇,无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雅韵,惊艳了全世界。

  2016年,各类设计活动空前热闹,创智创新中国设计成为亮点。

  随着全球化的技术革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设计从最初的吸收、采纳、更新,逐渐进入到自主设计的创造阶段。如今设计已不再仅仅依附于商品经济,它在追随商业繁荣的过程中正在爆发性地迈向发展的临界点。如何处理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成为了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新确证设计自身意义的关键。

  2016年伊始,“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和“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成为了设计界的开年大展。

  5月8日,“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迎来了巅峰之夜,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可以喝的书、会呼吸的衣服、触摸就可以判断时间的手表、能在空气中绘画的笔……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这些凝结了设计师的巧思和科学团队谨慎实验的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是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首个学院奖,旨在通过东方思想的再发现,关心民生,提升创意,用学界的专业眼光去为挖掘根植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好设计”,重塑“中国智造”的新面貌。

  10月22日,第7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本次大展围绕“更新,复兴,创新”这一主题展开,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讨。同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展开探讨,聚焦“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主动回应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普遍主题。

  11月19日,“设计东方·中国设计国美之路大展”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美术馆拉开帷幕,通过展览,我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发展脉络,而且能够读懂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中国美院呼唤设计东方学,提出以“和谐融汇、善营智造”为核心概念,以“善、和、智、融”为美学特征,以“生活织造、综合营造、文创制造、自然融造”为发展策略的东方设计系统观的思想。

  除了国内热闹的展览研讨,中国设计也在国际展事上崭露头角。

  2016年3月,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颁奖现场上,一本来自中国的线装本图书引得不少观展人驻足拍照、探讨、研究,中国传统图书的材质和装帧效果成了他们最好奇的地方。这本书,便是获得德国莱比锡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唯一金奖的《订单——方圆故事》。这是继2004年《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此殊荣后,中国图书时隔12年再获金奖。喜报传来,国内图书装帧界为之振奋。而这本书的设计者,正是西安美院设计系副教授李瑾。今年“世界最美的书”组委会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共收到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评作品近600件。国际评委团经过精挑细选,最终推选出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4件作品荣膺2016“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中国选送的《订单——方圆故事》获得金奖。

  4月2日,主题为“21世纪:设计之后的设计”米兰三年展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一设计领域的国际盛会吸引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相关团体参展。本次展会上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天津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三家中方团队参展。参观者能欣赏到出自中国设计师的产品和项目,也能见识并分享走在“中国创造”之路上的中国设计理念。

  核心素养

  再出发

  自2014年12月开始,教育部组织各个学科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此间,“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最为关键的概念,已渗透、融入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全过程中,成为预见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指示灯”。

  “核心素养”成为今年基础美术教育当之无愧的焦点话题。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已经研制出来具有本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5大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美术后所要形成的基础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感受与认识能力,同时在“读图时代”学会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表现能力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前两个核心素养的衍生素养,目的在于使高中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体现较高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说,5大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鲜明的美术学科的特色。

  美术学科5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普通学校美术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组织,设计了“美术鉴赏”和“美术表现”两大系列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其中“美术表现”课程中又分别下设“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6大模块。这些课程内容较之之前2003年版的高中课程标准来说更为凝练,各个模块在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标准”中均强化了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强调。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中,探索如何推进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宏观上来看,鉴于“核心素养”是指向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属性,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行为应更加着眼于学习者“行为习惯”“思维品质”,而不是单纯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和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


美术报 盘点 00010 工匠精神成亮点 2016-12-31 美术报2016-12-3100019;美术报2016-12-3100020;13003240 2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