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
■王冬亮(杭州)
我们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经常使用的成语就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关于这两个词汇到底所指为何,倒是引发过不少的讨论。
在《赵孟頫文集》中,题跋文字中有这样一则:梁武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尤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摩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很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确认赵子昂到底题的哪一件作品,让他确切地讲出“此帖是已”。不过,还有一则题跋如下:大德二年廿三日,与周公谨集于鲜于伯几池上。郭右出右军《思想帖》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思想帖》的真迹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刻本却幸运地保存着。从图像的角度,我们也较为直观地观察到了“龙跳、虎卧”这对词的对应所指。那么问题在于,如何用语言来描述这种书法的特点呢,或者说“龙跳、虎卧”这个对应词到底该怎样解释呢?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讲法,最初不一定只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而是形容此一类风格的书法。如梁朝的袁昂,也用这个词汇来形容萧思话的行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不过,这个词汇如何转化为专指王羲之书法则是另一问题,此处不作展开。龙虽然是想象中的动物,但是却不是没有形象与特性的。《说文》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天门,指的是天宫之门,也指帝王宫殿的门,此处当指前者。龙跳,并非只是指向上跳跃,而是讲龙的运动方式是高而复下,逶迤而行,所以才会有跳掷的感受。龙跳天门,包含的应该是健动、跳掷、多变而轨迹宛转之象。虎卧凤阁,虎字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些解释,此处不是指我们一般意义的一种猛兽。因为我们要考虑他在文学中的指向。汉代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中有句曰“龙骧虎视,旁眺八维”。虎一般只取其雄强的意象。至于《文心雕龙》的《原道》,更是把龙、虎、豹、凤诸形象并用,“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凤阁,皇宫里面绮丽的楼阁,江淹《齐王谢冕旒诸法物表》:“凤阁因此而神,琼都由兹而丽”。也有文本作“凤阙”二字的,意思相同。虎卧凤阁四字,从字面直解是得不到意义的,这也是一种取象的方式,这种解读方法,系统的源头就是《周易》。此处,应该取的是雄强而华丽的象,稍为引申的解读就是雄强而节制合度,进退有仪。有趣的是,这里面综合了一对矛盾,就如《论语 述而第七》中的表达方式:“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从某种角度上讲,虎卧凤阁除体现了艺术的形象,也可能包含了价值的评价,即中庸之美。
如此,我们也就基本算是解开了“龙跳、虎卧”短语的意思,并且,在对应图像信息时能够充分合拍。也可知给王羲之带来声誉的草书,正是此种类型的,而非《远宦帖》一类严密、古质的草书类型。宋代的米元章在《海岳名言》里讥诮道“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词”。米芾未必不知这些词汇本来是可解的,但是可能也发现到了语言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问题。而赵孟頫则在见到王羲之书法实物后,即辨认出了这种精妙的意味,他本人也正是这种意味的追求者。难怪王铎在赵氏行书《洛神赋》后跋道:“此卷审观数日,鸾飞蛟舞,得二王神机者,文敏一人耳”。而“好事者”乾隆皇帝,尽管他的鉴赏能力并不如他自信的那样可靠,但他在王羲之《行穰帖》上题“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而非题在其他法帖,也算是对这一概念真是心有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