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时代——
“小而美”
有大使命
■本报记者 周懿
美术馆时代——
“小而美”
有大使命
■本报记者 周懿
当媒体、大众的眼球被一场场热闹非凡的国际级、国家级的大型美术展览吸引,你可曾关注到聚光灯的暗角处?“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的任务。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而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国家中心城市群众可以享用的,更应当惠及更加广大的群体。美术工作如何更深地走入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如何打好城市、区域文化建设的基础?城市的文化建设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更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基层美术馆的建设工作正走在前列,有人说,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美术馆时代”。那么就让我们把聚光灯的光束放大,把脚步迈得更远些,去听听那些不在光源中心的小型美术馆的精彩故事。
镇级美术馆打造文化春天
吴昌硕、黄宾虹、邓白、黎冰鸿、靳尚谊……也许很难想象,这些在中国现当代画坛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家的重量级作品展,会在一个“镇街级美术馆”中举办。这就是广东省东莞市莞城美术馆。
2010年前后,东莞市在文化艺术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先后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等口号,莞城美术馆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此。2200平方米展览面积,600余米展线,24小时恒温恒湿、防火防盗;8年,172个展览,80万人次参观,1110场公共美术教育,40万人参与,与30多所学校馆校共建,7000余件藏品(包括徐悲鸿、张大千、陈少梅、黄宾虹等共217件)。这一组数字,或许大致可以勾勒一个“镇街级小美术馆”的专业化成长,以及一座美术馆对于一片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据了解,全东莞市32个镇街,如今每个镇街都建有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广场,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文化的盎然生机。
美术馆应该接地气
“小馆办大展”,莞城美术馆只是我国文艺事业向基层深入发展过程中,行在前列的样本之一。去美术馆参观是大众接触艺术品最便捷的方式,正如江苏省泰州市美术馆书记戴琪所说:“美术馆应该接地气。”据泰州美术馆党支部副书记葛建余介绍,2012年泰州美术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泰州地区没有美术馆的历史状况。随着泰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泰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持续增加,如今的泰州美术馆“月月有画展、周周有画看”,举办各类高规格书画学术展事,发掘传统、提携新人、文化交流、注重教育,成为泰州文化惠民的重要实践场所之一,为美术馆发挥“四大功能”及“艺术为人民服务”提供了场所和设施保证。
当我们放眼广阔中国的城市和地区,更多这样的基层新美术馆正在建立。安徽省芜湖市美术馆与芜湖市书画院目前在同一场地办公,而筹建独立的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的专业美术馆场馆,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当地的重点文化场馆建设项目及民生工程之一。
山东省潍坊市美术馆于2016年正式开馆,目前使用位于市中心的于希宁艺术馆作为馆舍对外开放(于希宁艺术馆为潍坊美术馆内设机构),临近国保单位——十笏园博物馆,是潍坊自古以来的文脉所在。新馆的建设正在规划选址进一步论证的过程中。潍坊市美术馆馆长黄可在介绍建馆思路时认为,“中小城市美术馆的建设应该首先从服务观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弘扬本土文化,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服务当地观众,满足城市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潍坊被誉为“中国画都”,有深厚的书画和金石篆刻传统底蕴,潍坊市美术馆计划以此作为切入点,联合当地教育部门打造金石篆刻教育基地,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弘扬金石篆刻文化。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下,美术馆的建设正在逐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拥有自身独立的官方美术馆的城市并非多数,有的地市美术馆依然空白。他认为,“在这个时代参与美术馆的建设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责任重大。官方美术馆能为大众提供优质权威的展览,履行政府引导美术事业发展的职能,对当下艺术品市场也能起到正本清源‘定海神针’的作用。”
诚然,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坐标,然而公共文化设施不该成为商业标签。为了谁?展什么?不管从地理还是心理,美术是否让大众触手可及并乐在其中?了解自身、明确需求、清晰定位,可以为新美术馆的筹建提供思路。而缺人才、缺藏品、缺标准,仍然是制约美术馆发展的因素。不是所有城市地区的美术馆都可以拥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高平台美术资源,“国际化”或许不是在每块土地都能“水土相服”。“国际化”本就不是“大”的唯一目标,“小而美”可以作为一个支点,以自身可及的力量撬动更大的资源,在一片片土地上撒下美术的种子,完成美术馆对本土大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