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从服务艺术家到服务公众
山东美术馆(新馆)的三年历程
文/陈龙伟(济南)
美术馆:从服务艺术家到服务公众
山东美术馆(新馆)的三年历程
文/陈龙伟(济南)
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其数量和知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共识。在中国,每年都有新的美术馆和个人收藏馆落成开馆,新兴的美术馆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专业人士的交流场所,更要承担起服务于社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美术馆是都市化的发展中的“新兴事物”。所以,美术馆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我们反思。一个国家级美术馆能对社会发挥什么职能?对它所在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数量巨大的美术作品是怎样保存的?光环背后,其实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山东美术馆(新馆)通过3年的时间,探索出的一份“答卷”,可以作为一个窗口。
自2013年10月新馆开馆至今,山东美术馆以“四个引领”开始着手提升山东美术发展及学术水平。一是引领创作。山东美术馆的专业画家要从自身做起,创作出反映时代发展风貌的高学术水平、正能量的作品。二是引领教学。山东是美术大省,拥有大批的美术专业学生及美术爱好者,通过展览作品给他们以启迪。三是引领收藏。山东美术馆及社会各界收藏的作品,必须是得到专家及社会认可的。四是引领群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展览使观众认识美,发现美,传播正能量。
在“四个引领”原则和目标的指引下,三年来山东美术馆着力打造精品学术展,年均策划举办展览约100场次。例如,突出强调展览学术性,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等;举办多届的“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通过展示山东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作品,为他们搭建走上社会的平台,也让各界收藏家认识到高校的新锐力量;以展览的形式呼吁铭记历史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山东美术馆馆藏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增强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引进“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望”“沃土中原——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尼古拉·菲钦油画作品巡展”等一大批高规格展览。通过借力,把高质量的展览引进山东,这既是山东美术馆的“权宜之计”,也已经成为吸引山东当地观众走进美术馆的“棋高一着”,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发现,这样的展览在之前难得一见。此外,形成独具地域特点的美术展览特色,是地方美术馆的必然选择。“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接力——山东油画作品展”、“艺彩新锋”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等均已成为该馆年度性品牌项目。而通过挖掘馆藏资源推出的“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作品展”还巡回至黑龙江省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等。通过这些手段,山东美术馆馆藏作品年利用率已经达到80%以上。此外,山东美术馆采取人性化方案,对高龄或不方便书写的优秀艺术家采取“口述山东美术史”工程,通过采访老艺术家、解读经典作品,为山东的美术事业建档留名。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是文化建设的任务,但把服务真正落实到每一处细节,却需要用心和真诚。为吸引更多国际国内著名艺术家到山东美术馆办展乃至捐赠自己的作品,山东美术馆为艺术家提供了“菜单式服务”,即在展览举办前后的各个环节为艺术家提供多种选择。而对于走进美术馆的观众,这种用心更加明显。“美术馆内禁止携带饮料,我们除了有可供消费的咖啡厅,还设置了免费饮水处,每年这项纯净水支出就有十几万元。”山东美术馆新馆刚刚开放时,面对“高大上”的场馆,有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不敢进门,后来听说免费开放,而且可以欣赏展览,还定期有各种公共教育活动,他们就很愿意到美术馆来了。在新的发展起点,要准确把握各阶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着力提高美术馆的利用率、公众参与率与满意率。新馆开馆3年来,山东美术馆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通过推出特色服务项目,不让“群体”掉队。2016年,一场特殊的绘画展在山东美术馆夹层公共艺术空间展出。作者是来自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的孩子们。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绘画作品在水平上还有一些欠缺,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却是真诚的。山东美术馆研究决定,必须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对特定群体开展“私人订制”服务,以山东美术馆的夹层公共艺术空间为例,这是专为特殊群体办展开辟的特色服务。一般性展览进馆展出,需要专家委员会评审。而由于作品水平、质量等原因,专家委员会出于职责所在,本着对艺术、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会撤掉一些展览。夹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立就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展出的平台。山东美术馆馆长柳延春认为:在现代美术馆发展过程中,美术馆的经营中心已经从传统的“藏品中心”转化为“观众中心”,从以保管和研究为主转向以为观众和社会服务为主,作为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美术馆,光有硬件不行,必须要在功效上做文章。美术馆要通过艺术展览及公共教育活动,为广大观众提供富有成效的参观、学习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如举办精品展全省巡展,为全省观众提供了一次与名家“面对面”的对话机会;开展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到企业、学校、部队、司法、社区、基层等举办特色展览,落实文艺服务社会;与济南中小学联合开办“馆校联盟”,双方互相吸取经验,产生有效运动,实现“双赢”的现象。
服务还体现在,让更多的人知道美术馆、走进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通过探索与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对外宣传和布、撤展体系。在展览推广方面,成立了专门的新闻宣传媒体中心,对微信公众号、馆内网站、杂志等随时更新,及时通知省内外长期合作的媒体单位进行新闻报道,形成立体式宣传。经常与山东美术馆打交道的记者都有一个鲜明印象,每隔几天就会收到宣传中心发来的展讯邮件,比如最近陆续开幕的展览即有“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画什么·怎么画——2016山东油画作品展”“‘新沂蒙’美术作品展”“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等。据了解,山东美术馆新馆开馆3年来,共举办展览200余场,累计参观量超过200万人次。美术馆的成功与否,当然不能简单以展览数量加以衡量,但对于山东美术馆这样的大体量新馆而言,展览的数量却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在柳延春看来,在馆藏资源和专业队伍有限、展厅体量较大,固定陈列条件尚且不足的现实背景下,能否不断推出优质展览让老百姓走进美术馆,是面对的首要问题。群众的推广之外,山东美术馆还出版了《山东美术》、《山东美术经典回眸》、《现代美术馆运营模式研究》、《现代美术馆布撤展模式研究》等,其中布撤展目前已成为山东美术馆的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国内多家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前来学习、交流。
成立于1946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1974年哥本哈根的年会上确立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而美术馆正是其形式的一种。在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开馆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它们的目标却远未清晰。美术馆不应沦为只为画家服务的展览馆,更多的需要为公众着想。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画展开幕之日,也就是结束之时”的悲剧。从以服务艺术家为中心转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