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域外

大卫·霍克尼的多变艺术探索

  成名于美国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Bradford),是英国极具影响力、风格鲜明,也是富有争议的艺术家。在他迎来80岁生日之际,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将于2月9日至5月29日对其60年的艺术生涯进行一次完整而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展览将展出超过160件大卫·霍克尼在绘画、版画、摄影、录像等各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1960至1961年的同性题材作品,他为家人、朋友和自己创作的肖像画,具有个人标签式意义的洛杉矶“泳池”系列,2000年以后的约克郡风景画以及2013年他重回加州后的新作等。

  西方艺术家对女性裸体的描绘并不少见,大卫·霍克尼却对男性裸体不厌其烦地反复描绘,这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无疑是件社会热点事件,艺术家也因为这一系列画作而一举成名。本期域外带您走进大卫·霍克尼的多变艺术世界。

  移居后的

  艺术解放

  霍克尼,1937年生于布拉德福,曾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毕业前,他已经在几个不同的学生展览中获得了批评家等艺术圈内人士相当多的关注。这时期的霍克尼喜欢用艺术讲故事,比较诗性,画面上不时能看到他随笔提的诗。因为不满英国艺术圈的教条和标签化,毕业后,他于1963年底收拾好行李,从天气阴霾的伦敦移居至美国。

  早在大二的暑假,霍克尼就已踏上过美国的土地。那时,他的朋友马克·伯杰(Mark Berger)带他参观了纽约全城的画廊和美术馆,而他的另一个朋友费里尔·阿马克(Ferrill Amacker)则带他到同性恋常聚集的场合。1963年到纽约后,他也成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朋友,经常出入沃霍尔的工厂。但是,这时霍克尼的心思并不在纽约,而是想去探索加州,渴望去体验洛杉矶“肮脏的地下世界”。

  到了加州之后的他,立即爱上了这座城市,圣莫妮卡(Santa Monica)沙滩成了他最喜欢待的地方。每天,他就站在码头上,观察、欣赏来来往往的男子。加州对于霍克尼来说,就像北方人梵高被南方的色彩所震惊,以及法国画家马蒂斯访问西班牙和摩洛哥所引发的色彩冲击一样,加州热烈的阳光、永无止境的夏天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也正是这个时期,他发展出日后最被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现实主义风格。

  1966年,霍克尼遇见了19岁的学生皮特·施莱辛格(Peter Schlesinger),开始了他第一段真正的恋情。在霍克尼眼里皮特是加利福尼亚梦想的美好化身,帅气、聪明、年轻、单纯。著名的泳池系列,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记录着他与皮特在加州一起生活的时光。崇尚个性与自由的美国使霍克尼的创作更加大胆,也让他获得心灵上的解放。同年,他大胆公开同性恋的性取向,并发布深藏多年同志主题的绘画。

  泳池系列作品色彩明亮、构图简洁,阳光下、水里皮特的身影,在霍克尼的眼里充满深情。霍克尼迷恋把男人的身体放置在水中景象。其中《一个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是其代表作,无人的画面,潜藏着丰富的信息。跳水板延伸至水花四溅的白色区域,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蓝色水池对面一把空椅的投影,显示正午时分,背后游泳馆的大玻璃映出对面未入画的投影,馆旁两根高高的棕榈树静止不动。具象人物在画面的缺席,但又通过跳水板、水花、椅子表明人物的在场,池中小水花暗示对面有一人潜入,从跳板跃入水中溅起的大水花则暗示两人在水中的情景。整个画风仿佛静止,但是水花四溅,与伴侣嬉戏的暗示反射出画家激动的内心。

  霍克尼和皮特两人一起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霍克尼还带着皮特到欧洲旅行。随着霍克尼对摄影的兴趣,皮特成了霍克尼的专属模特。对摄影的掌握也反哺霍克尼艺术上自然现实主义的思索,真实地描绘眼中所看到的事物。这时期,霍克尼开始探索绘画技艺与真正艺术之间的平衡。

  “克拉克夫妇和佩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记录了英国时尚设计师奥希-克拉克(Ozzie Clark)和他的新婚妻子塞西莉亚(Celia Birtwell)的生活图景,霍克尼是当时婚礼的伴郎。霍克尼用摄影记录下这一场景,随后再用画笔描绘,从草图到摄影再到最后完成,历经3年。画面的两位主角的视线似乎看着霍克尼,而观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视觉中心却是打开的窗户,这一来,作为第三者的观众成了画面视觉的凝聚点。整个画面既表现了现实却又高度简化,霍克尼想表现两位主角的在场以及微妙关系。这对年轻夫妻之间的距离用打开的窗户和第三者的凝视来暗示,也预言这段关系并不长久。

  探索新的

  观看方式

  因对摄影与绘画之间关系的不断探索,1982年的一天,霍克尼在画完一幅有客厅和阳台的油画后,尝试用宝丽来相机拍下了这幅画的各个局部,随之他又按照绘画的样式将其一一粘连,他突然发现原来照片也可以提供表达三维空间的可能。

  在多视点下每个视点都会有自己的消失点,当多张照片组合起来时就能表现出三维空间,犹如立体主义绘画——将一个场景中的形象分割成角度各异的构成。这样,观众无需眼镜就可以看出3D的效果。这种新的创作突破了单点观察的方法,借此霍克尼重新思考了绘画和摄影的关系,也发展了传统摄影的时空观念和维度。

  1983年,霍克尼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初次看到中国手卷《乾隆南巡图》,他称那是他“一生中最兴奋的一天”,因为他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透视的观看方式——散点透视,也确认了他在摄影中多点透视的新发现。

  在西方人的思维里,通常认为观看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就能看到全局。霍克尼从中国绘画上确认我们的观看方式实际上一直都在扫视,注意力在移动,类似中国绘画的“移步换景”。

  这次发现之后,霍克尼转向了摄影和新的观看方式的创作,被称之为“霍克尼式”拼贴。这也成了霍克尼一生创作的主题。他认为“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

  《梨花盛开的公路》(Pearblossom Highway)即是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拼贴作品,通过打破单一焦点和视角实现了一种“更大的图像”式的观看之道,挑战了西方绘画的传统透视方法。

  带着多点透视的发现,以及对摄影与绘画关系的思考,霍克尼在一次观看安格尔画作时,被其精细与写实程度震惊了。于是,他开始了对文艺复兴前后西方绘画的一系列研究。

  他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包括丢勒(Albrecht Durer)、荷尔拜因(Holbein)、凡·代克(Van Dyck)、拉斐尔(Raphel)、卡拉瓦乔(Caravaggio)、哈尔斯(Halse)、达·芬奇(Da vinci)、委拉斯贵兹(Velazquez)等等都利用了以“小孔成像”为原理的光学透镜来绘画。当画家要画尺幅大、人物多的作品,往往要一次次反复使用透镜,画出人物,然后把它们拼凑起来。而这和他的拼贴摄影其实如出一辙:每一张照片都靠近主题拍摄,然后拼贴在一起,以期产生空间感。

  这一发现,引起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和高分子物理学教授查尔斯·法里科(CharlesM.Falco)的极大兴趣。两人一起合作验证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史和美术史专家的广泛兴趣,这个课题被称为霍克尼-法里科论题(Hockney–Falco thesis)。最后这一研究结果发布在《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一书。这一结果的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西方古典绘画认知。

  他一生对艺术的追求从11岁就确立好了。随着时代的前进,他不断地适应时代变换媒介而进行艺术创作,不拘泥于形式、创作风格多样,突破惯性的观察方式、突破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获得了艺术界的极大认同,也使观众最大程度地接触和了解他的艺术,使艺术真正成为人类互动和交流的形式。

  玩转新技术

  新媒介

  霍克尼对最前沿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兴趣,艺术圈人尽皆知。当时还是新材料的丙烯,他也拿来作画,用传真机传真作品给朋友观看,对这种新的交流工具,他感到异常兴奋。其他新技术如影印机、宝丽莱相机、电子刨笔刀、计算机到手机和平板电脑、摄像机等也都是他创作的媒介。

  2009年,霍克尼开始使用苹果手机进行创作,2010年4月,霍克尼在73岁高龄时拥有了第一台平板电脑,并很快掌握了用这个玩意创作的技巧。2011年元旦,他利用平板电脑上名为“刷子”的软件,画下东约克郡普通的道路和树木的风景,颠覆大家对于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并将这些作品公开展览。面对人们对这是否是艺术品,是否是艺术的退化的质疑,他回应道“不要忘了,画笔、铅笔也曾是科技产物。”随时随地能作画的平板电脑,解放了霍克尼的双手,也解放了颜料和画笔。他惊呼:“如果梵高、毕加索有平板电脑,他们也会喜欢的。”


美术报 域外 00027 大卫·霍克尼的多变艺术探索 2017-02-04 美术报2017-02-0400021;13008034;美术报2017-02-0400022;美术报2017-02-0400023 2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