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书法

“八届书坛新人展”篆书评述

  因为没能看到这次中国书协“八届新人展”投稿的全部篆书作品,所以仅从提供的15件篆书入展作品照片来评述新一代的篆书现状,很难做到全面和客观。比如,入展作品没有一件甲骨文和汉篆,并不能说明目前缺少从事这方面学习和创作的作者。当然,这些百里挑一进入展览的作品无疑是同类中的优胜者。从某一方面讲,自然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包括这次“八届新人展”在内的历届综合性展览中,很容易看出与行草书相比,隶书、楷书,尤其是篆书在当代的式微。这固然有时代趋便就易、崇尚自由、恣情任性的客观因素,但与当代人们缺乏对篆书的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和时代浮躁也有关系。

  首先,通过正确的识篆、用篆,掌握古汉字的构成原理,形体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书体演进与“篆引”的性质和美学意义,这对各种书体文字的正确运用提供了保障。二则,篆书作为各种书体的源头,形成了书法的审美要则,正如丰坊《书诀》所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又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米芾也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他认为篆书最具书法的自然之美。中国书法崇尚宽展圆厚,正大气象,在篆书中已为我们立下标杆。三则,在钢笔和键盘时代,篆书和其他书体一样,在生活中渐渐失去实用功能,所以我们把篆书就同其他书体一样,有意识地将它作为艺术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汉代以降,篆书即非通行文字,然篆书仍能作为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而傲然耸立,即是证明。而且生活中许多庄重肃穆的场境,仍然书以极富庙堂气和学术性的篆书,以现厚重古雅。四则,篆书领域广阔,宽博端庄肃穆的秦汉篆书也只是整个篆书领域的豹之一斑,仅翻阅《殷周金文集成》,数以万计的吉金铭文,可谓一字一世界,一铭一气象,审美范畴中所有美的形式都能于其中找到相应的载体:或雄健、或古朴、或恣肆、或遹奇,或隽逸、或典雅,或恬淡、或率真、或稚拙、或消散……凡此种种,都证明着篆书是中国书法美的渊薮,都可以为书者淋漓尽致地抒情达意,只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有别于行草书而已。五则,书法以“沉着为本”,即使行草书“沉着痛快”中,也是痛快其外沉着其中,留得住笔沉得住墨的最佳方法,就是从极具沉郁朴厚之美的篆书入手,以此也可以矫正时代轻狂浮躁之弊。纵观历史上的“复古”,大多是学习古人精神,以去除当时的浮华风气,从而创造出更优美、更朴实、更具正大气象的艺术或时代精神。由是观之,篆书发展当为时代所需。

  作为历次展览入展获奖都不占优势的篆书,虽然这次入展的数量依然较少,但令人欣喜的是既改变了前些年作品多以轻狂粗糙,简率潦草,重形式轻内质,仅仅以用笔的夸张,结体的变形,以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无视“篆引”古法“婉而通”的篆书本体语言,不是“拿来主义”的借鉴、汲取、融化,而是简单粗暴地以行草新法替代篆书古法,甚至施以太多的绘画构成元素,不讲究篆书用笔“平、圆、留、重、变”之法。以涂、抹、画、拖、扫而代替书法的灵魂——“写”。这次篆书入展的15件作品中,小篆5件,大篆10件(其中楚简1件)。也改变了近年来作品多集中在小篆的单薄局面。因为甲骨文、金文等大篆字数的限制,带来包括通假,合理运用异体字等解篆、用篆的难度,对篆书作者的文字学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者还有展览评审后期作品审读环节标准的很难统一。使不少作者畏难而放弃。所以这些年轻作者知难而进的坚持本身就值得让人尊敬。同时,也说明我们很多篆书作者求古意识更加浓厚。他们从最初选择风格雅正、规矩严密丰富的小篆入手,继而溯源竞流,积极探寻篆书发展的源头。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从作品上显现出的这15位篆书作者的严谨认真创作态度。无论大篆还是小篆,也无论是粗笔浑朴还是细笔清秀,都能笔笔郑重,无丝毫苟且,这种“见笔墨而起矜庄”的敬畏传统,好古敏求,正是能长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篆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根本保障。

  这次入展的5件小篆作品均取法清人和近人,分别以邓石如、赵子谦、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风貌示人。虽风格各异,或刚劲,或委婉,或端庄,或雄浑,或娴静,但笔法都不背“篆尚婉而通”之度世金针,皆能做到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即使习吴大澂小篆参以汉金文的平直方整,端庄刚健,也可窥视背后化圆为方、寓曲于直的中锋篆引根基。师法邓石如的作者则较好地把握住了邓顽伯逆锋落笔,杂锋辅毫,把篆书写得方圆兼备,婉转缜密,遒劲婀娜,平和简静。师法吴昌硕的作者则能远离吴俊卿晚年结字耸肩错位的习气,雄强而不失儒雅,追求浑朴苍秀而又力避恣肆粗豪。师法王福庵的作者则能以瘦劲轻灵的用笔写出清澈明净的线条,而结构在外围整体呈平稳方正的态势下,笔画之间或避让,或扩展,或左缩右伸,或上疏下密,使作品沉静中见深情。尤其师法赵子谦的作品,更是婉转流美中见朴实,神采飞扬中现从容。作者去掉了某些学悲庵夸张左右摇曳和强调“让头舒足”的习气,力求刚健浑厚以戒防因婉曲姿媚而误入体格靡弱。

  或许是“二李”玉箸、铁线那种中规中矩的“令笔心常在画中行”技法的难以表现,抑或秦汉篆书庙堂气的凝神摒气不大符合当代人喜欢的乘便趋易、去繁以简的快节奏生活心态。然而无论如何,作为魄力雄强、气象博大、自然质朴的这些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正大气象的秦汉篆书,在当今的际遇,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篆之于秦正若隶之于汉,秦篆之外,汉代篆书又有《袁安》、《袁敞》及《开母》、《少室》二阕及《祀三公山碑》等这些书法史上最为傲然耸立的座座经典高峰,在这次展览中竟没有一件秦篆和汉篆的作品,的确是一大缺憾。

  这次入展的10件大篆作品,虽然大篆字法结构本身的因形散而见生动活泼,但无论其中两件明显依托规范和秩序的煌煌巨制《毛公鼎》,还是另外两件受当代书家启发而追踪到浪漫奔放、瑰丽多姿的西周早期铭文风貌者,都没有丝毫“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轻率,而是“以工笔之法作大写意”的笔松心恭,谨慎为之,以求笔法的到位。无论两件师法《毛公鼎》作品的疏朗整齐中有参差逸趣,还是另外受西周早期风格影响的两件作品于跌宕恣肆中见圆润遒劲,多能做到收放聚散有度,欹正起倒有节,显示出这些作者对刚柔、虚实、欹正、方圆、枯润、疏密等对立统一的把控能力。另有一件以方笔书写的大篆作品,似受《大盂鼎》等铭文启示,虽在方圆转折上与《大盂鼎》之经典相较略有生硬之嫌,但其为了追求线条自然书写的流畅,而去除《大盂鼎》“肥笔”的制作修饰。这种取舍意识也是学术的思辨能力,而且其作品也显现出庄重凝炼、厚实刚劲、势沉力雄之美。还有两件大篇章的小字大篆作品。一幅惜墨如金,用小笔触写得简约清爽,稚拙率性,笔断意连,活泼空灵。一幅则是千笔万笔,一丝不苟,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再配以章法的疏朗空旷,若浩瀚苍穹,繁星点点,令人有神清气爽之感。还有一件以具有“金石气”的雄健笔力书写工整横扁、妩媚恣肆的楚简文字,浑厚而率意,凝重而洒脱,别有意趣。《郭店楚简语丛》似受吴大澂金文影响,用笔却一反凝重坚挺而以平缓松动,线质通透而沉实。另一幅楹联作品则用笔果敢,线条劲健,结体华美。虽字距拉开,而能偃仰开合,顾盼生情。

  因为篆书在当今展览的入展获奖中所处的弱势,被戏称为“弱势书体”,学习篆书的作者与学习其他书体的作者相比,又属“小众”。所以应该更多地给予这些坚守篆书寂寞之道的孤独作者最大鼓励。而且,这次“新人展”作品的取法和功力,的确也得到了“新人展”的入正门、上正道的主旨。这种取法传统经典,讲究法度,下笔有由,正是今后可以在书法道路上登高行远的前提条件和保障。

  艺无止境。“新人展”虽然不能立刻地审视作者风格的确立,个性的形成,但对于我们“在路上”的每一位作者,却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这些优胜入展的作品仍然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间:诸如线质的薄弱稚嫩,用笔起讫使转不够从容自然,书写节奏或不足或太过有乏舒畅,书写状态尚嫌急迫刻意,结体手段雷同单一。某些作品有“景”无情,即只见功力,不见性情,缺乏诗性的“情景交融”,在性情的表现和形式的整体协调上还不具备轻松自如的驾驭能力。还不能于着意与不着意之间,自然流露出大朴不雕的自然书写之美。入展作品中也找不到一件酣畅淋漓、沉着痛快、笔下生风的大字篆书作品。而且环视整个入展作品,取法范围还是狭窄,表现手法单一,风格类似,审美趋同,形制也不够丰富等等。

  当然,瑕不掩瑜。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信息传播的迅猛和印刷、出版的飞速发展,以及新一代书法家视界的拓展扩大和对传统理解认识的开放、包容、深入,以他们的睿智、勤奋和年龄优势,必定会在一个庞大完整的篆书领域任意驰骋,创作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优秀篆书作品。


美术报 书法 00026 “八届书坛新人展”篆书评述 2017-02-11 13013269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