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艺术与日常生活
“接缝处”的反思

  从时间维度上讲,“日常”就是平常流动着的时日;生活则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的体验、感悟,并用艺术形式表现。

  宏观地讲,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的合一;印刷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疏离对立;电子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再次融合。

  口传与手写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是不分彼此的。譬如渔猎时代人们的弓箭既是工具也可谓艺术品,当时艺术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西方古希腊戏剧,起初也是酒神节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类似于戏剧活动本来具有草根性,后来由于上层和宫廷的提倡、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逐渐成为高雅艺术。今日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最高的文学范本,但当时只是民间娱乐活动。

  纸张的出现对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有了印刷文化,艺术更是以“贵族化”的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艺术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艺术产品被认为是是超越凡俗的圣果。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高雅人的活动,艺术也就被看成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之物。在中国古典艺术家和评论家看来,艺术几成神物。如南齐·谢赫就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他把画家分为六品。晚唐画论家张彦远说顾恺之“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宋·郭若虚也说:“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

  哲学家康德曾言道:“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叔本华也强调天才所标志的是“超人的东西”。在他们看来,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是种类上的区别。

  1917年,杜尚把一个小便器题上名字《泉》送美术馆展览,他让人们抛开原来实用的意义用新的角度去解读,于是小便器成了艺术品。无论你是否把这个小便器看作艺术品,它已经把艺术与生活贴近,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某种意义上讲,杜尚的艺术已突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而且增进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因为他的艺术创作元素,是源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只是把它放入了美术馆特定的环境中,迫使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生活物品,获得对所处时代的思考。至于人们觉得只有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才能明白看懂的艺术品,原因在于一般观众不了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艺术逐渐从与日常生活对抗的姿态,转向了与日常生活合流和妥协的立场;而日常生活开始模仿艺术。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本东京的Axis画廊曾举办一场名为“超级平常”的艺术展。“超级”意味着艺术家对这些由生活而来的平凡不起眼的对象赋予的超现实的意义。“平常”代表出现在这个展上的展品大多是些廉价的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比如夹纸的回形针、圆珠笔、剪刀、铝制凳子或不锈钢茶叶罐等。

  电子文化媒介几乎把现实物像与视觉图像直接重叠起来。虚拟与实在难以区分。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也消解了。在艺术理论家看来,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对象,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它就能变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成为任何什么东西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已与生活融为一体。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

  在生产和管理日趋机械化、标准化的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单调化,给人带来的无聊感的心理体验尤其严重。日常生活使陌生的变成熟悉的、不习惯的变成习惯的、冲突的融合成新生的等等。日常生活记录了这些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也见证了大多数革命性创新,究竟是如何融入平凡的生活样貌之中。这样的状态和人类的生存理想完全背离。这时,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有比日常生活更符合人类发展的特性,生活急需艺术来提高。

  总而言之,艺术与日常生活构成了一种现象关联。可以说,艺术活动就是回到本真生活之一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非实体性的现象存在,也是一种蕴涵着意义的关系性存在。所以针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作一次全面的批判与思考,切实体现出对大众主体的生存关怀。实际上,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在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接缝”处。


美术报 时评 00003 艺术与日常生活
“接缝处”的反思
2017-03-11 13021935 2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