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老孙来也——墨生戏画吾戏评
■毛建波(杭州)
《俺老孙来也——觉公戏画孙大圣》是好友梅老墨生兄于乙未、丙申之交所画孙悟空题材戏画的结集。墨生兄不仅兴致勃勃地画起孙悟空,还举办了“俺老孙来也——觉公戏画孙大圣”的展览,虽然墨生兄素有老孙72般变化手段:通岐黄,专太极,能诗文,精书画,擅长书画理论研究,是艺术圈少有的多面手。常常看到他行走于国内外,或教授书画艺术,或传授太极拳术,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身手敏捷腾挪展翅,但看到他的戏画作品时,还是小小地吃了一惊。毕竟墨生兄以山水与花鸟画见长,突然画起戏剧人物,总觉稍稍意外。更吃惊的是,墨生兄绝非偶尔为之,而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画了72幅孙大圣戏画,形成完整的系列,并且在策展人的帮助下,于北京杏坛美术馆展出,深受观众欢迎之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又特意在皇城会举办品鉴会,看来墨生兄画孙大圣,于作者确是情有独钟,于观者则是宠爱有加。
孙悟空形象,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流播广泛,深受各阶层的欢迎,道教里还以8月28日作为齐天大圣的诞辰。考古工作者甚至在宝山庙发现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与其弟弟通天大圣的墓,且认为石猴像所持握的长圆形棍子就是传说中的寒冰神铁。墨生兄画猴表面看是因应猴年节庆之作,耙梳其内里,其实隐藏着墨生兄对名著《西游记》的特殊情结。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墨生兄,《西游记》当是其少年时期能看到的十分有限的几本名著之一,故画册第一张作品《你挑担我牵马》上墨生兄开宗明义题云“西游记浸漫了我童年的记忆,人生修行,仿佛如之。”在《芭蕾悟空》中墨生兄又题“余少时最喜西游记,多画之。祖父母门墙地面上多有我大作。而大圣最多产,今去其时五十年矣。”这是墨生兄年幼时的绘画印迹,更是文化艺术极度贫乏时期一代人的永恒记忆,是一代人难得的精神食粮。
墨生兄的戏画显然受到前辈画家的影响,他也毫不讳言地在多幅作品中提及师法关良先生。作为认真研习过关良戏画的学者,墨生自觉地受到关良作品的濡养。但与关良戏画比较,墨生兄的作品自有特色。在我看来,关良戏画重在“戏”,精通戏曲的票友关良先生以他对戏曲情节的熟谙,了解“关节”所在,常常擅于摄取剧中转折处或高潮处加以表现。墨生兄的戏画同样重在“戏”,而此处的“戏”,是戏谑,常常游离于剧情小说之外,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方式表而现之。
既然展览名称是“俺老孙来也”,画展的主角当然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小说《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在墨生兄笔下,虽有扣牢原著的三打白骨精等情节,但并不是自“石猴出世”至“取经归来”,如同佛教本生故事般描绘孙悟空助师取经的重要节点,更不单纯地以《西游记》情节简单凑数。而是天马行空般挖掘自己觉得有意味的情节加以笔墨演绎。于是乎,《悟空的街舞》、《悟空杂技图》、《芭蕾悟空》、《俺老孙何时变性啦》、《猪八戒的天鹅湖》、《哥俩跳舞》出现在“俺老孙来也”序列中,常常令人突兀之余忍俊不住,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似乎好玩善变的孙悟空本该有如此的妙趣。白石老人曾画《钟馗搔痒图》,设想钟进士背痒之时,没让小鬼搔痒,而是手执“不求人”自己解决,令人莞尔发笑。作为猴子的孙悟空浑身长满毫毛,身上自然易于生虱子,墨生兄遂有《抓痒图》之作,让精灵古怪的小猴子为大王挠痒痒,同样让人哑然失笑。墨生兄精武术,为太极名家李经梧之入室弟子,《悟空上树图》中悟空俨然习武之人爬树瞭望之姿,不知悟空何以不直接腾云驾雾。而《无聊大圣》中悟空右手执金箍棒,左手竟然抬起似乎在看手表,让观者恍然顿生时空穿越之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墨生兄的这批猴画虽名为戏画,每每有所寄寓,借题发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墨生笔下《人比人猴比猴》绘悟空头戴花翎,手持金箍棒,站在悬崖边上,若有所思。而一长一幼两只猴子坐于伸出悬崖外的树枝上,怡然自得。此时是官封弼马温的孙大圣羡慕深山老林中的猴子自由自在?还是想起旧日光阴?令人浮想联翩。故而墨生兄画猴显然不能以效法西晋名士阮咸“不能免俗,为复尔耳”的晒裈之举简单视之,而是借猴哥别有寓意焉。
墨生兄猴画,构思巧,笔墨拙。构思巧,来自于他的人生历练之丰富与人文修养之丰厚,他每每突发奇想,独出新意,于平常中见奇绝。笔墨拙,来自于他对笔墨浸溢之深,他以书法、画像石刻用笔入画,笔墨简练传神,功力醇厚,于随意挥洒中显功夫,轻松自如,每有奇趣。
“此刻,午后的春阳斜照在茶几上,一股暖意弥漫身心。时光穿越,忆及少时在祖父母家用粉笔将墙上、地上、门上全画上西游记人物情景,恍如昨日。”这段出自墨生兄为该书写的后记《永远的孙大圣》中的话告诉我们,孙悟空的72般变化是为了护卫师傅唐僧取到西天真经,墨生兄的《俺老孙来也》72戏画也是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阅历日丰,修为益深的人生感悟。
丙申猴年已逝,丁酉金鸡报春。在墨生兄的创作安排日程中,想来“戏画孙大圣”已暂告一段落。惟今日社会贪腐未绝,雾霾成灾。“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本人倒是极望墨生兄再度以孙大圣为题材,揭橥社会问题,演绎世俗众生,以寓画家哲思,以飨艺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