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陈履生微言

  用艺术抚慰人心

  2月2日,卢浮宫发生公共安全事件,一时影响到公众对于卢浮宫安全性的信心,因此,参观人数开始走低。20天之后,“维米尔与风俗画流派的大师”在卢浮宫开幕,盛况空前之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公共安全的问题,从而以激情投入到卢浮宫之中。人们看到的是卢浮宫借助于艺术抚慰人心的高妙,同时再次确认了维米尔的超强魅力。

  维米尔的魅力无尽

  维米尔展在卢浮宫是一票难求,需要在网上预约。尽管如此,展厅内还是摩肩接踵。虽然展览中只有维米尔的12幅作品,却是迄今为止展出维米尔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维米尔大展。所以,维米尔作品的前面总是挤满了人。而对于喜欢维米尔作品的人来说,那些作品几乎都是非常熟悉的,看原作的意义于此体现出来。

  画好不在于多

  好画不在于多的道理再简单不过。维米尔一生只活了43岁,只画了45幅,只有35幅留存于世。就是这么极简的数字成为艺术史上著名画家里作品数量最少的一位。可是,人们念念不忘《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去海牙皇家博物馆就是冲着她去的。因此,学习维米尔认真画好一张画,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画好不在于大

  画大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共识,总觉得不够大,所以,画越画越大,字越写越大。维米尔的画都不大,不像比他年长的伦勃朗。论画的好坏不在大小,如果能画到伦勃朗的《夜巡》那么精彩,再大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当下中国画家所创作的无数大画和大话一样,是空的,是不能推敲的,是没有维米尔那样的细节可以不断去品味的。

  评论家的发现很重要

  维米尔生活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与同一时代的其他伟大画家构造了艺术史上的辉煌,可是,一生贫穷。很长时间人们都不认识他,认识不到他。直到19世纪中叶法国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勒·托雷-比尔热发现并重新认识维米尔,此后,他才得以让人们另眼相看。艺术评论家的发现在现有的格局之外,其评论的意义和价值才真正表现出来。

  展览好也不在于大与多

  现在的展览不仅是越来越多,而且是越办越大。展览多了大致可以说明繁荣,肯定可以说展览场地多了、策展人多了、玩弄展览的人多了。当下的展览之多有许多是无效的,是为媒体提供材料和机会的。展览之大是因为人的心大了,心大则事大,现在很多人都不怕事大。卢浮宫也是如此,弄了一批维米尔同时代的作品陪衬,大得适得其反。

  过多的学术思考会成为累赘

  就“维米尔与风俗画流派的大师”的展览题目,可以各有各的说法。好处是撑大了展览的规模,在学术上也可以找到其关联的内容。问题是这种比照发生在维米尔身上的时候,任何陪衬都没有意义,都一览众山小而看不出其他还有什么“风俗画流派的大师”。客观来说,维米尔的存在是美术史比出来的,无须任何形式的重新比照。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7-04-15 13031399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