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派首推邓石如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近代以来,江浙书画篆刻界成就突出,有目共睹,其实,明清两朝有一个省份诞生过许多杰出书画篆刻家,甚至不仅是影响江浙,而且是影响全国书画篆刻界。这个省份就是比邻江浙的安徽。都说提起书画篆刻,江浙占了大半个江山,可是真的绕开了安徽,中国书画篆刻历史是不是马上变得黯然失色?书法是这样,绘画是这样,篆刻也是这样。不少改变或影响书画篆刻历史进程的书画篆刻大家的鼻祖往往出在安徽。所以,安徽书画篆刻历史的厚重不须言语,它对繁荣发展今天的书画篆刻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邓石如即是一座伟岸的山峰,开创篆隶兼融的小篆入印的皖派首领,他的篆隶书风、篆刻风格对后起的书法篆刻家“辐射”很大,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邓石如出现,那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未必袭其衣钵而发扬光大。邓石如顺势乾嘉金石学的东风,筚路蓝缕,实现了“脱帖入碑”的惊世之举,他的丰功伟绩,“与人论道艺,所持侃凿,丝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贵客公卿间,岸然无所诎也”。
相比较邓石如打破“秦篆”篆书藩蓠,大胆嫁接汉意魏韵的隶楷来重塑刚健含婀娜的篆书成就,其“铁钩锁”般的叛逆“二王”体系的行草书创作或褒或贬,争议持久,而这恰恰是邓石如“不明来路”行草书的最大价值。文字记载邓石如曾客居江宁大收藏家梅鏐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他在梅家大量观获了金石碑版拓片,名家先贤墨迹,而且这个习惯终身坚守,一个布衣书家直至老境仍不退而进,与他始终如一地遍观遍临众多墨迹书拓密不可分。
邓石如是技术方面的唯美主义者,是小篆入印形成流派风格的首位开拓者,他的“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大草对联启迪了草书不对称书写的先河,铺毫散锋,下笔驰骋,前无古人,后乏续者。他的早、中、晚隶书由摹临拟仿到戛戛独造,尽管稍带缺陷,但对同时代复兴隶书的同行们无疑有着探测器的作用。而且,除了绘画,邓石如真、草、隶、篆、行全面开花,每一种书体又表情不一地绽放,篆刻也是主流风格掌控下多元探索,极大丰富了书家个体形象,迅即令后来者纷纷追捧。必须指出,邓石如之后书法篆刻家综合能力更进一步提高,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计白当黑、博采众长、循古独创的观念和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篆书、篆刻之外,邓石如其他书体的贡献留给后人较大的完善修正空间,失去邓石如的中流击水,清中叶朴学兴盛下的碑学书法运动或许失去一柱华表,包世臣、康有为也一定会为自己的碑学书法理论找不到正面成功的典范而着急。特别有意思的是,邓石如脱略形骸的碑学实践尽管拥有“上层”知音,他倾尽一生换来的财富只是比解决温饱再好一点而已。对邓石如的褒奖主要是他晚年和身后,他的最宝贵的青壮年基本都在游学访问、寄人篱下,不是他清高,欣赏他,与他交往的达官贵人亦仅仅是折服于他的匠艺,此中消息,似可从达官贵人提及他时常常是“言赞”而不是“诗赞”探得。搜集邓石如少量遗世诗文可知他并非无修养文化的普通布衣,诗词唱和一般轮不到他头上说明他学问的“不够格”,哪怕是他与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交往,更多会是一厢情愿的交往,年长邓石如11岁的姚鼐没有直接影响邓石如书风的文字记载,姚鼐的阴柔与阳刚之说却多少体现在邓石如的书法创作实践中。邓石如积极入世的情怀左右着他的审美,讨巧与求生俱是他的翅膀,做不到“道上”的唯美主义,可在技术与形式感上邓石如明白自身的优势,那个时候,他是神通广大的书法篆刻的宠儿。
“皖派首推邓石如,庐州圆桌赞当初。东风鼓劲年年是,大化原来铁笔舒。”4月7日,安徽省书画院牵头主办的“邓石如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征集到优秀论文26篇,涉及到邓石如研究的多个领域,其中有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的《试论皖派篆刻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安徽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秦金根的《从邓石如所刻名号印观其游学与交谊》等。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中兴的功臣,其书法篆书第一,其篆刻之贡献又在篆书之上,他是小篆系统入印的集大成者,朱白文创作均臻胜景。西泠印社社址照理是崇奉浙派领袖的,偏偏邓石如的石像和浙派八家之首丁敬石像竖立在一起,邓石如篆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众多晚清、民国年间的篆刻家,“邓篆”书法年复一年仍有大批追随者,是可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