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行路:
热爱生活,记录时代的现场
///作为紧贴时代的艺术家,黎冰鸿毕生都活跃在时代的现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青年时期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很多速写和写生稿,现存于世的有400余件。
相比较正式的主题性创作,他的写生作品多信手挥洒,极富生活气息。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他还创作了很多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水电站发电了》描绘的是农村水电建设的场景;《种玫瑰花的姑娘》描绘了典型的保加利亚女孩的形象;《苏联画家梅尼尔科夫》是作者在火车上为艺术家作的速写;《版纳艳阳》则是他在云南的写生。
文革后,他更是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创作中表现了时代的脉搏,呈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大好河山的秀美风光。如“金山石化建设”系列和“镇海炼油厂建设”系列,“西北采风”系列,“江南水乡”系列,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
除了擅长革命军事题材及历史主题创作,黎冰鸿还特别热爱生活。他创作了很多人物的肖像画,包括他的自画像、夫人肖像,以及家人、朋友的肖像等等。今年92岁高龄的黎冰鸿先生的夫人张天虹女士回忆起来依然激动不已。“我认识他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是美术家,不知道他画得这么好,也不知道他过去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虽然他的年龄比我大很多,但我非常爱他,他的性格很好。”浓浓的情意不禁令晚辈后学们感动不已。
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金一德先生回忆说,“黎先生的画,他画的哪怕是手指大的人物速写,都很注意人物的内心特点。我和他一起带着学生去炼油厂找一些工人来画,他不仅画得很像,且总能把这些工人的特点抓得很准,这是他教学和画画的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孙景刚教授也谈到这一点,“他有很多才能,我是在他的不太起眼的小肖像里看到的。他对人物的表情有一种特别细腻的深刻把握的能力。”作为黎冰鸿先生的学生、后来的助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诚一先生也表示,“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东西不是技术。他作画的动机是什么,他是怎么画画的,他为什么要画,他的激情从哪里来,他心里想什么,这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他是从生活中来,他有很多生活中的体验。他是从革命队伍中、从革命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画家。黎冰鸿先生没有留学到法国,没有留学到日本,也没有在正规的学校学习过,他就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凭着他的奋斗精神,善于学习,善于吸收。”
为什么他的画能够如此打动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晓明补充道,“看看黎先生的作品,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面镜子。他的小幅速写中,对一些动作的推敲是非常严谨细致的。这可以看出他创作作品时的心是非常沉的,真正沉到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