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国学与
西学文化的
代表人身份不同

学者与专家

  国学与

  西学文化的

  代表人身份不同

  学者与专家

  国学文化的代表人之身份为学者,而不是专家。在传统的典籍中,有学者一词而没有专家一词,并不是说在传统文化的创造中没有专家,而是说传统文化对于代表性文化人的身份,重在学者而不在专家。

  什么是学者呢?其走上社会工作之前的学习,所接受的是“通识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君子不器;走上社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则是“非职业化”的君子无不可器。今天任职户部,明天任职刑部,后天任职地方;今天去修史了,明天去打仗了,后天又去搞水利了。如王阳明、曾国藩、他们一生所从事过的专业工作非常多,但没有一个是他们进入工作之前所接受过教育的专业,也没有一个专业是他们终生不变的职业。

  中国古代,如汉唐的书工、画工,再早的如孙武等等,他们可以说是“专家”,从小接受的是书写、绘画、打仗的专业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一辈子所从事的也是专业对口的职业化工作。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他们的地位远不及苏轼、董其昌、关羽。专家,在国学中一般称作“工匠”,属于“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地位并不高,远逊于“君子不器”的士即学者。

  西学文化的代表人之身份却是专家,而不是学者。什么是专家呢?其走上社会之前的学习,所接受的是某一专业的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或历史、或文学、或军事、或物理、或法律、或艺术等等;走上社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则是对口的专业,且一辈子以此专业为职业,军事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西方当然也有“通识”的人才,称作“通才”,如达芬奇等。但是一,这样的人才很少,而且并不称为“学者”,而仍称作专家,无非其所“专”的不限于某一专业,而是涉及到多个专业,一专而多能。其二,这种情形仅发生于文化分工并不很细很深的时期,因为某几个不同的专业,其自身并未发展到很高的高度,所以,有大本领的少数人可以“通吃”,一旦发达到非常的高度和深度,分工便越来越细,再大本领的人也无力“通吃”了,于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至多只能作为业余的爱好,尤其在自然科学,更是如此。

  近代以来,中国受西学的影响,也开始侧重于“专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这当然是必须的。但在人文科学和艺术学科,西学的专家有其长也有其短,国学的学者同样有其长亦有其短,本应并存,却也竟成了专家的一统天下,而学者却几乎不见了。唐宋文学的专家,接受的是唐宋文学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一辈子从事的也是唐宋文学研究的职业工作;明史专家,接受的是明史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一辈子从事的也是明史研究的职业工作;书法家、中国画家,接受的是书法、中国画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一辈子从事的还是书法、中国画研究、创作的职业工作。“非职业化”的“学者”,作为国学文化人代表的身份,开始为“职业化”的“专家”所取代。即使有些“专家”在文化知识方面涉及到自身专业之外的领域,但他的文化素质却已经局限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之中了。或言,韩愈不是说过“术业有专攻”吗?是的,学者也讲专业精神,但不同于专家的是,他的专业精神是体现于当他从事某一专业工作之时的,我称为“非职业化的专业精神”,而有别于“职业化的专业精神”。作为军事家,巴顿、蒙哥马利在军事专业方面的精神,与作为学者,王阳明、曾国藩在军事专业方面的精神,肯定是不一样的。军事的专业精神,在专家是一生的事业,而在学者则是某一阶段的事业。


美术报 评论 00012 国学与
西学文化的
代表人身份不同
2017-06-03 美术报2017-06-0300044;美术报2017-06-0300043 2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