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聚焦

家国叙事:三角形与垂直线

  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决定调集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由此开始以军事组织方式开展农业生产,以军事管理手段调动各种资源。尽管以人力挑战自然十分困难,但对于效命国家的垦荒官兵来说,依然是一路高歌地来到这荒蛮之地从事农业生产。这种革命与奋斗精神,出现在由垦荒者们创作的早期北大荒版画中——不但表现为形象叙事,也表现为抽象图式。张作良是北大荒版画重要创始者之一,从现有资料看,他是早期北大荒版画基本图式的开创者之一,这种图式有三角向右与垂直向上两种,前者见于《排障》(1959年),后者见于《粮满仓》(1959年)。《排障》堪称早期北大荒版画主流风格开山之作,其图式简洁而纯粹,是利用右下黑色树形划分出对角线,与远方黑色土地平行线连接成突向右前方的三角形,夹角顶端的拖拉机与人形则类似打出去的拳头,而左上方耸起的树障,作为一个小三角形起到重复强化作用。画中那些凌乱的树形曲线,增添了狂野冲动气息。这种以趋向画面右上方三角形为基本图式的作品,在此后作品中多有出现。晁楣的《第一道脚印》(1960年)被视为北大荒版画的扛鼎之作,这幅画的图式也同样是右向三角形:画面中人物队列沿对角线上行至画面右上角,勘测旗和云形又使这条对角线回折向左上方,两条线夹角处形成一个锐利三角形,指示出运动方向,也产生疾风暴雨般的强大冲击力。同一时期杜鸿年所作《第一道犁沟》(1961年)虽然画面气息较为温和,但也使用了同样图式,画面上黑色土地沿对角线指向左上方,云形与黑土地形成夹角,只是由于画面中人物布局散乱和勘测旗位置偏后且过于垂直,导致这个三角形的冲击力被严重削弱,画面的形式也就不那么纯粹了。《粮满仓》以垂直形式为主,在下行弧线背景上设置踏上粮仓、高接云天的近处人物剪影和远处瞭望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冲出洼地、直线升空的运动趋势,水平状云形则起到反衬垂直趋势的作用。参加过农业劳动的人都知道,真实的粮仓不可能这样拔地参天,画中图景是浪漫想象的结果,但这种想象正是早期北大荒版画图式的认知基础,所以也会大量出现在此后作品中,如《通向密林深处》(张作良,1959年),《北方九月》(晁楣,1963年),《转战林海》(常桂林、赵晓澄,1977年),等等。虽然有些作品的垂直形式与表现内容有关(如树林),但选择这种垂直景物加以刻画也是特定心理诉求的反映。从一般形式规则看,右向三角形适合表达激进运动,垂直向上适合表达崇高信念,而任何绘画图式都关联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心理认知。早期北大荒版画的图式蕴含激情与信仰,而激情和信仰不但是20世纪全球性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特质,也是当时国家强力推行计划经济和政治理念的原始动因,听从国家召唤也就成了当时垦荒军人的不二选择。这样的精神体现在早期北大荒版画中,就出现了以倾斜三角传达国家意志、以垂直上升暗含精神信仰的两种典型图式。此外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整体划一的视觉特征,这可能与意识形态的统一性有关,但更大可能,是早期北大荒版画创作者多为军人出身,军事生活中某些形式特征或许对他们有所影响,所以他们笔下常有整齐和纯粹的美感,也因此有较强的现代绘画属性。


美术报 聚焦 00008 家国叙事:三角形与垂直线 2017-06-10 美术报2017-06-1000019 2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