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纪念建馆20周年
关山月和他的时代
关山月和他的时代
关山月美术馆纪念建馆20周年
关山月和他的时代
本报深圳讯 许中云 2017年是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1997年,关山月先生将自己的813件作品捐赠给深圳市,从此播下文化的种子。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9家“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关山月美术馆20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深圳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美术馆事业的繁荣。
为了纪念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同时缅怀关山月先生,追忆其一生传奇而辉煌的艺术历程,关山月美术馆在6月25日馆庆日前后推出了一系列艺术展览和活动,包括“关山月和他的时代——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展”、“岭南翰逸——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岭南画派大师合作画精品展”、“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文献展”、“艺术·生活:深圳文化创意产品大展”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晓能策划的“关山月和他的时代”专题展,以20世纪三个时期(变法——先驱之路、争鸣——时代颂歌、殊途——回归艺术)有代表性的、风格相异的、途径不同的、成就突出的山水画家为范例,以点带面,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关山月的山水艺术和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
展览在关山月美术馆一楼中厅以及二楼陈列厅举办,届时将展出关山月作品36件,齐白石作品7件、黄宾虹作品5件、高剑父作品3件、林风眠作品4件、潘天寿作品2件、傅抱石作品4件、李可染作品5件、石鲁作品3件、吴冠中作品3件、刘国松作品6件;其中既有齐白石《借山图册》、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潘天寿《接天荷叶图》这样的名作,也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艺术家早期代表作。本展览是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展览立足于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立场,探讨关山月从学画、风格形成到独树一帜的艺术人生,同时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转型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采用作品与文献相结合、图像与阐释相结合的方式,并试图在现象的铺排与个案的分析中,寻找20世纪中国山水画转型发展的内在联系,力求以点带面,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关山月的山水艺术和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转型发展轨迹。
在“变法:先驱之路(1912-1948年)”这一专题中,以高剑父、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4位中国画大家为代表,展示这一时期中国画家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个人抉择和独特探索。其中游学日本的高剑父提出以“折中中西”的“新国画”理念改造中国画,留法的林风眠则以“西体中用”的路径参与了中国画的革新,从而实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和创新。齐白石在文人画语言中融入了民间趣味,实现了雅俗的统一,从而赋予了中国画新的生命;黄宾虹则凭其深厚的学养,在对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法做了系统性的总结之后,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现代山水画风格,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实验探索提供启示。此时的关山月,在乃师高剑父的引领下,远涉南洋,深入中国的西南、西北,领略各地民俗风情和名山大川,这些与岭南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激发了关山月对于笔墨语言的新思考;同时,又通过到敦煌临摹壁画,提升了对于中国画传统的认识;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举办画展,以画会友,使他与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赵望云、吴作人、刘开渠等有了广泛的接触,从而获得了转益多师的良机,创作出《漓江百里图》、《塞外驼铃》、《鞭马图》、《今日教授之生活》等重要作品,践行了老师“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理想,也显示了关山月在中国画现代转型历程中的独特创造。
“争鸣——时代颂歌(1949-1977年)”板块选择了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石鲁的作品为代表。1949年之后,新的社会现实对整个旧的文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山水画就是要把传统山水画那种脱离现实的闲逸状态和通过画谱而世代相袭的创作方法,改造为关注和表现现实并成为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的工具。而改造的方式主要是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并通过国画家们的实地写生来进行的,从而产生了一批深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风格:李可染强化了的笔墨尤其是墨法对景观形象和意境的塑造,突破了写实性描绘的旧程式;傅抱石通过潇洒淋漓的笔墨个性,对现实感受进行了富有激情的发挥;潘天寿博采众家,独辟蹊径,点石成金般赋予边角小景以雄奇阔大的气魄和蓬勃向上的豪气;石鲁在荒蛮粗犷的黄土高原中感应出奇崛躁动的颤笔,开拓了表达感受真实性的又一境界。
对于长期坚持写生和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关山月来讲,能够及时通过有效的艺术创作的方式对此做出积极反应,使得他在新中国山水画转型探索中,能够以其自身的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和同行的相关交流、学习中占得风气之先,而且终生坚持不懈,创作出《新开发的公路》(1954年)、《山村跃进图》(1957年)、《煤都》(1961年)、《绿色长城》(1973年)等重要作品,并由此确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地位。
“殊途——同归艺术(1978-2000年)”板块中,以吴冠中、刘国松的作品为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也再度引起了对山水画转型话题的讨论。有感于“内容决定形式”的观念长期成为艺术创作的金科玉律,曾受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熏陶的吴冠中提出关于“内容”与“形式”孰先孰后的问题;这与中国画是否“穷途末路”的讨论一起,成为了新时期山水画转型的催化剂。在这个历史视野里,山水画的表现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自然环境、现代都市乃至天体宇宙和梦幻心象,纷纷成了人们探索新的审美空间和确立个性艺术图式的载体;写实、表现、抽象以及形式主义等或溯源传统或借鉴于西方经验的诸多审美取向,随着都市化程度迅速提升,国际交往日趋活跃,信息传媒和艺术资讯高度发达,呈现出越来越自由与多元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社会情境,吴冠中的回应方式是强调到对形式美的追求;刘国松则致力于打破传统媒介的窠臼,以新发明的纸张和技法来表现中国画的抽象意境;而注重表现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关山月,此时则以回归传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这三位画家代表了新时期中国画家的三种不同途径,并各有建树,使我们可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终于转向自身的美学问题的关注,回归到艺术的追求。
据悉,系列展览展期为6月27日至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