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何以收藏“破瓶罐碗钵”
■赵畅
曾经读到漫画大师丰子恺在青年时代的收藏故事:丰子恺热衷于写生,他的审美眼光和常人不同。一次,在瓷器店里,看到柜台底下有一个积满灰尘的花瓶,感到挺入画的,店主说:“这花瓶破了,会漏水,没用了。”丰子恺说:“我就要这个,你开个价吧。”在店主惊愕的目光里,丰子恺付了钱,双手捧了那个破花瓶,如获至宝地转身而去。有一年,丰子恺的隔壁人家为办喜事,借用丰家的客堂摆了十几桌酒席。开席前,桌上一个蓝色直口的小酒杯引起了丰子恺的注意,他觉得这酒杯不但造型简洁明快,上面还有古朴的花纹,素雅的样子相当适合写生,见他喜欢,邻居就把酒杯送给了丰子恺。随着时间的积累,丰子恺家中堆满了各种破旧的瓶、罐、碗、钵。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东西一文不值,可它们却全是丰子恺的宝贝。
从收藏的物质价值上说,丰子恺陆续收藏的“破旧的瓶、罐、碗、钵”,确乎显得有点儿“一文不值”,但在丰子恺本人看来,却是“如获至宝”。为何?这是因为他收藏的目的,在于“为写生服务”。故而,见瓷器店里积满灰尘的破旧且漏水的花瓶“挺入画的”,才欢欢喜喜将其收入囊中;见邻居家蓝色直口的小酒杯“造型简洁明快,上面还有古朴的花纹,素雅的样子相当适合写生”,才不拒赠送。
人们会问:难道能够被用来写生的,就非这些破旧的“瓶、罐、碗、钵”不可?尽管我们不可否认这些破旧藏品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但我相信,比这些破旧藏品更富艺术魅力的藏品,应该是多的去了。既如此,那么,丰子恺何以舍“好”弃“贵”而求“破”盼“旧”呢?毕竟,收藏的档次高一点,既能利于写生,更能期待更大的增值空间。然而,终须知道,青年时代的丰子恺或许也是一个兜里没有多少钱的人,因而才会选择这样的收藏捷径。更何况,这些破旧的“瓶、罐、碗、钵”,除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外,因更具备真品的属性,因而也更富有收藏价值——至少从供写生的角度和欣赏文化艺术的价值上说。
丰子恺先生收藏“瓶、罐、碗、钵”的经历,对于我们当下这个渐渐庞大的收藏队伍而言,当有不小的启示,比如,收藏一定要与自己的兴趣相契合,收藏自己喜欢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再比如,收藏要与藏品背后的文化相融合,藏品的物质价值可以低点但文化含量必须够高;又比如,收藏也要与自己的经经济实力相结合,不妨先从收藏一些低端的某一类的藏品做起。
可以收藏的范围实在是太广泛了,像玉器、陶瓷、家具、杂件等都是,加上时空的因素,其种类及其数量更是庞杂。因此,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而将其收齐收全。因此,一旦涉足收藏,最好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就容易入门,也就可以避免走弯路,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玩收藏我们也还得讲究“乐价比”——亦即藏品价格、藏品内容与为收藏者的内心换来满足感的比率。
尽管玩收藏者很难免俗,多少都会有对于物质价值的考虑,但对真正玩收藏的藏家而言,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其文化价值上,可以说,藏品的文化价值升值空间愈大则收藏愈有意义。想起阿英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杂文、文艺评论、古籍点校等共有160余种。他一生爱书,只要手里有钱,就要到书市去买书。苏、浙一带的书价低,罕见的书也多,他便常常前去访书。有时一两天,有时七八日,沿途每到一地必先访书。1936年4月他为访书专程去杭州、绍兴、余姚、宁波等地跑了一个星期,收了700余册小说。新中国成立后,阿英陆续捐献给国家相当数量的珍贵图书。在1954年12月26日阿英一次性捐献明版书7册,1956年他又一次捐献明、清善本书75册。阿英之所以收藏“罕见的书”,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书籍的珍贵,这些珍贵书籍里无可替代的文化含金量。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呈现的巨大的文化价值空间,当不言而喻。是否可以这样说呢?其的捐书行为,更是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附着于这些书籍内里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
有人说,收藏这一行是属于“有眼力,有实力,有魄力”的藏家们的活儿,此话没有错。但对于任何一位成功的藏家来说,其成长必有一个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过程,换言之,其总是从弄懂弄通某一种类甚至某一个小类开始,进而再循序渐进的。难怪,一些大收藏家、大鉴赏家总是告诫初入门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去接触“高大上”的藏品,更不可随便出大额资金收藏自己根本看不懂的藏品。因为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收藏市场,一出手就意味着出丑。譬如,你要玩古代的越窑青瓷,则不妨从收藏古窑址的青瓷碎片开始,因为碎瓷片少有假冒的,碎瓷片上就有你需要了解熟悉掌握的诸如瓷土成分、造型工艺、釉色差异、烧窑方法、年代特点等讯息符号,你真能在与藏友加强交流,向有经验的藏家、专家讨教的基础上,将这些碎瓷片看熟了,看透了,看懂了,那么,当一件完整的古代越窑青瓷呈现在你的面前时,相信你一定能够鉴定其真假,并准确说出其器型名称及其出产的年代。
而今,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尤其是当一些藏家为追求自己的“发财梦”而卖房子、借巨款铤而走险,结果“鸡飞蛋打”时,闻之,笔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不免“怒其不学”。记得收藏家、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古代艺术品与当代艺术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恒量,且不断在减少。但古代艺术品收藏的门槛很高,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背景和鉴别能力,很容易遇到赝品,因此收藏背后真正的是文化较量。”是啊,对广大藏家来说,收藏之地并非人人可以发财之地,再说,“捡漏”时代也早已过去。不学习积累,不武装自我,你就始终跨不过那高高的文化门槛。跨不过门槛,又何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