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城市·生活

文章导航

与水絮语

——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

  与水絮语——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

  ■王澍

  编者按:

  当我们谈论起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国美校园的隐秘、宁波博物馆的磅礴,亦或是对于当地材料的回收利用和传统木构的现代转译。而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演讲中,王澍从水意出发,从临水、含水、望水、汇水、导水、水意、影水、秋水和吸水九个角度,为我们解读了设计作品中建筑与水的不同关系。此外,分享了2012至2017年杭州市富阳区历史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建筑群文村实验案例“返回乡村——如何开启一种超越城乡冲突的建筑实验”。最后,介绍并展示了即将落成的富阳三馆的设计理念和建成效果。前半部分精彩的演讲和后半部分的耐心解答,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贤者和工匠相辅相成的建筑价值观。

  大家都知道我们工作室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建造,连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今天我不讲“风”,单谈“水”,谈谈作品与水之间的关系。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看中国风格,中国形式这些东西,事实上没有明确的中国风格,因为中国很大,历史深厚,每个地域都有其文化和特点。就水而言,我出生在新疆,中国西部边陲,干旱缺水,而现在我却在杭州这个充满雨水的城市工作。所以我想谈谈水对于我和我作品的影响,我谓之“与水絮语”。

  “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这是我十分喜欢的罗兰·巴特的一句话,表达了对于生活最好的态度和认知。生活不是强大明确的形态,而常常是琐碎的,因而无形的水是其最好的象征。首先我想介绍一个位于浙江海宁的清朝文人的故居,从它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门上竹纹的细部,这是水的形态;院中的步道、树木与乱石是对水的比喻——好像架在水上的桥一般;在屋中看到的石桥下并没有真正的河水,而是表达对水的想象;书房的室内外用极轻薄的竹帘隔开,使得主人可以听到雨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建筑对于水的回应。

  接下来谈谈我们作品中的水。第一种类型是“临水”,讨论建筑面对水时的姿态。董源的《溪岸图》展现了古代临水建筑水平向的姿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也表达了古代文人出世的情怀。我们工作室的一个早期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在临水的界面,我将大体量放在一个小体量的冥想室的后面,这个冥想室成为后来大家很喜欢的空间。

  当代中国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建筑迷失了本来的意义。宁波五散房与环境完全相融,通过曲线的设计展现了人与水、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宁波美术馆通过伸向水面的平台意在还原昔日港口的意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苏州大学图书馆类似在大体量前设计了小体量的教授办公室,是对于隐士文化的再现。杭州瓦山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其自身的体量很大,但是在几百米外,其隐藏于山水植被之中,这也是一种非常中国式的对于建筑体量、立面的表达。

  第二种类型是“含水”。南京三合宅是我们一个早期作品,也是最早关于曲面屋顶原型的实验,现在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在合院的中心有一个水池,这个水池不但可以收集雨水,也体现一种中国传统观念——水代表财富,因而要将“财富”聚集在中间。

  “望水”讨论了水作为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在康奈尔大学,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顶层可以望到远处的湖泊,也体现了望水的思想。我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很多望水的手法,例如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在炎炎夏日之中,人希望待在树荫之下同时拥有广阔的景观视野。这是建筑对于使用者行为和视野的一种控制。例如杭州瓦山项目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景框,在其作用之下,原本相对丑陋的城市远景变成了一幅画。瓦山中的一个小桥,我们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更多的景观。另外,如宁波博物馆通过贯穿的水体增加入口深远的意境;华茂美术馆则运用穿插的水体,保持建筑的神秘感与层次感。

  “汇水”意为水如何相遇。在象山校区的屋顶设计中坡屋顶将水汇集在中间,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看到檐口的落水。同样在瓦山中,如果在下雨天你可以听到人声与雨声的混合。再如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这些折面屋顶不意味着形式,而是一种对于水的导引。浙江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同样在对水进行组织,这个想法受到西班牙建筑的启发,他们在设计房子之前就有了橘子树。在这个设计中雨水是我设计的先决条件。而在宁波博物馆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材料上。这些立面材料不单意味着对于传统和自然材料的运用,他们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多年之后,博物馆的立面已经开始生长出很多植物。

  “水意”意为建筑对于水这个意象的象征。例如我们诸多方案中曲面屋顶这个原型就不单单是一种形式,而是试图暗示人们去感知水。我设计的很多大屋顶有对于雨水的疏导和空间组织,也有对其的遮挡形成灰空间。

  “秋水”是一个中国的概念,它表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敏感。像北宋赵令穰《秋塘图轴》表现的一样,中国文人隐士喜欢将自己隐藏在昏暗的山林之中,同时自己又对于丰富的自然保持多感官的可达性。瓦山期望通过屋顶再现这种状态。

  我们工作室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探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富阳三馆和文村实验是我们在浙江的两个新项目。富阳三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坐落在远山之前,同样探讨了山水的意象。它的体量很大,我们在各个建筑体量之间进行了对景框景的设计,通过控制人的视野,消解体量并让整个建筑群保持神秘感;文村则还要兼顾与当地农民自宅的融合呼应,也将水和旧建筑纳入对景之中。

  在两个建筑之中我们都设计了集水的院落,曲面与坡面屋顶都可以对雨水进行空间上的组织。在富阳三馆的一些室内中,设计了开口的小体量建筑空间,这是对水的隐喻。这个项目还在施工中还没有真正地引入水,但是通过这些空间的设计,已经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这就足够了。层叠的屋顶体现了中国山水的概念,对我来说,远处有真实的山,近处有人工营造的山(曲面屋顶),而曲面屋顶暗示了雨水的存在。在这里屋顶既是山,是水,同时又是建筑。

  (本文记录者:康奈尔大学建筑设计系硕士 蔡泽宇 张晗悠)


美术报 城市·生活 00020 与水絮语 2017-08-05 美术报2017-08-0500018;美术报2017-08-0500019;美术报2017-08-0500020;4716797 2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