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守祖制 武功十全
清代皇室在族属上属于满洲,他们的先祖是辽金时期就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女真人。几个世纪以来,女真一直处在部族社会、渔猎为生的发展阶段,直到明万历二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集中力量与明军展开军事斗争,同时着手建立行政制度,开始创制满文等文化建设,满洲人经过50余年的奋斗,终于在顺治元年完成了入主中原的霸业。对先辈这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史,乾隆帝非常引以为傲,乾隆四十三年他回盛京拜谒祖陵后作《盛京土风杂咏十二首》,是一组题咏盛京满族生活风俗的组诗,下面引用的是其中的一首:
造舟周室昔为梁,
开国规模百务详。
奢匪黄龙及青雀,
利资丽泛与烟航。
制坚质朴提携便,
圆底平弦坐起康。
何必楼舩称伐越,
威呼久矣武惟扬。
在诗中,乾隆帝把清入关前历程比喻成周王朝自经营山、定都丰镐最终取代商朝、天下归心的史实。周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正统礼乐文明的代表,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乾隆帝如此自喻,不但是对自己满洲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更是有意识提高满洲的历史地位。乾隆帝对“祖制”的推崇和典守集中体现在对满语、骑射两大民族特性的保护和推广上。他大力扶植旗人满语学习,组织编纂《同文韵统》等满文工具书。满洲人在入关之前,在经济上一直主要依靠渔猎,这造就了他们尚武的民族精神,而他们能与兵力大于自己数倍的明军对峙数十年,而最终取得天下,倚靠的更是优秀的军事能力。清太宗皇太极就曾感叹“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但入关后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降,康熙、雍正时期用兵西北,都出现了八旗军一触即溃,依靠绿营救援的情形。乾隆帝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近见满洲人等并不以骑射为要,惟贪图安逸,畏服劳苦”。特别是第一次用兵金川最终勉强撤兵休战的结局更使他认识到武力的废弛。因此,他不断举办各种规模的阅兵和行围,以此激励八旗军士保持战斗力。乾隆帝一生共举行过六次大阅,大阅规模宏大,布阵演武人数少则四五千、多可达二万余,展示当时最为先进的枪支、火炮等武器装备,还会特地安排外藩诸王、使者一同观看,每每达到皇帝期望中“便设军容示西域”的扬威震慑功效。此次展出的大阅盔甲正是乾隆中期大阅时他身着的一套甲胄。除在北京城举行的大阅外,乾隆帝在外出巡期间,也会在途中设有满城的城市检阅驻防八旗兵士,例如江宁、杭州。阅兵是检阅军容、提升士气,其中有礼仪性质存在,而行围是对实战能力的真正锻炼。行围又称为木兰秋狝,自七月至九月在今天河北省承德境内,皇帝率领满蒙贵族及八旗将士共同参加,围捕各种野兽,观看赛马、驯马、摔跤,皇帝还会趁此机会观察、考核官员。这项活动从康熙二十年起开始成为国家大典,到乾隆朝在频率和规模上都走向顶峰,人数多时可达数万,自乾隆六年到三十五年几乎年年不断。
事实证明,乾隆帝如此注重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是有成效的。乾隆一朝经历了十场著名战争,这十次战争完成了有清一代的版图的确立,影响延续至今。乾隆帝自己把这些战功称为“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故镌刻“十全老人之宝”。每次取得军事胜利后,乾隆帝都会根据《周礼》的规定行告成太学之礼,并下令勒石刻碑、绘图写卷等等方式予以纪念,甚至不惜工本向法国定制铜版画。这次展览我们选择了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的玉册,及其战图中的一开,描绘的正是十全武功中唯一一场海战。这些文物一同形成了清帝国武功纪念的文化构建,是“以物证史”最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