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自缘民俗美 为爱西湖上

  乾隆皇帝在《御制南巡记》中总结自己的一生,“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正是这六次南巡,使乾隆对浙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从行程上,浙江是南巡的最南一站。乾隆每次南巡,至苏州停留后向南,由水路自嘉兴进入浙江境内,南湖勾留后至杭州,沿用皇祖康熙帝例驻跸圣因寺西湖行宫,在杭州饱览风景、检阅旗兵并前往海宁视察海塘、观钱塘潮,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时还前往绍兴,祭拜大禹庙并至兰亭游赏。之后即北上原路回銮。

  虽然一路踏访古迹、游历名胜,但乾隆帝整个南巡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考察河工与海塘这两项关系国本民生的要务。“浙省以海塘为首务”,清代塘工之兴始于康熙后期,自康熙四十年起至五十四年,风潮频发,历代修筑的海塘塌陷甚多,潮水向北甚至已经威胁到了运河。此时临危修筑海塘的正是日后乾隆帝的师傅,时任浙江巡抚朱轼。至康熙五十九年,他修建的石塘已初具规模,却由于继任者修理不善,在雍正十三年被风潮全部摧毁。这就是乾隆即位时面临的情形,所幸自乾隆四年起海潮南移,海宁一带已成原野,对于修筑海塘极其有利,清廷耗资白银一百余万两,在乾隆八年建成海宁鱼鳞石塘。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登上由皇父捐资修建,用以镇潮的开化寺六和塔观看了钱塘大潮,不禁发出“浙之潮,人所共知为雄巨;浙之塘,人所知为要害。然非目击,终为耳食”的感慨。由于乾隆二十五年前,潮水一直保持着向南的趋势,乾隆帝前两次南巡对塘工的关注,尚未非常紧密,而乾隆二十五年后潮水凶猛,海塘屡屡告急,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帝就开始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诸事宜,曾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将海宁绕石塘全部加建为三层,此后三次视察塘务,反复强调“即多费帑金,为民间永远御灾捍患,良所弗惜”,督促完成了海宁鱼鳞石塘的修筑并耗费库银五百万两加建海塘近三千丈,最终完成了贯穿江浙海岸的海塘系统,捍卫着整个国家最为富庶的经济区。这可以说是乾隆帝为浙江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

  乾隆帝对浙江的民风、人文印象甚佳,舟行一入浙江,便召见闽浙总督、浙江学政,夸赞“浙江向无逋欠”加恩免去当年正赋,并赐杭州敷文书院武英殿本十三经、二十二史,“资髦士稽古之学”。而更让乾隆帝赞叹的,就是杭州无与伦比的风光。翻开清高宗御制诗集,歌咏杭州美景的诗作连篇累牍,不但有著名的西湖十景,现在可以见到的各个景点都有题咏,看采茶、看挖笋,这些活动也被兴致勃勃的皇帝随手记录下来。乾隆帝笃信佛教,来到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杭州,踏访古刹亦是绝不可少的项目,云林、净慈、云栖、韬光、虎跑、理安、开化等等,一一拜访。

  从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体现出的,是乾隆帝对西湖风景的深深眷恋。他这样反复地用各种材质、形式复制种种景致,其目的如他在《泛舟西湖即景八首册》中所说,在遥远的北京翻阅诗稿,观看画作,就如同又一次身临其境,回到西湖山水之间。而乾隆帝作为一名盛世天子,又有能力做出超越常人的举动,那就是在北京大规模地仿制西湖风景。自南巡后,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及海宁安澜园,颐和园仿建苏堤,乾隆骄傲地声称这些风景已大大超越雄浑的北派山水“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荆关笔墨能到”。董邦达的《西湖八景图》卷、王芳岳的《五百罗汉堂》卷,描绘的都是乾隆帝在京城中精心营造的西子湖山。

  《清史稿·高宗本纪》文末论曰:“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之后,未尝有也。”简洁、全面、精准地概括了这位盛世天子文韬武略、富贵长寿的一生。乾隆帝从皇祖康熙帝和皇父雍正帝手中继承了一个政体完备、运转高效的帝国,勤政不辍,为政可称明君,内民生繁华,外靖边宣武,同时严守祖制、研书敷文、匡正礼乐,完成了满清王朝在文化正统上的构建。在艺术上又有着鲜明的个人喜好与追求。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大约一半时间都在各地出巡,杭州是给他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地点之一,这次我们精选168件文物,代表乾隆皇帝再度走出紫禁城,来到西子湖畔、行宫旧地,“肯恋怡情此重留”。


美术报 聚焦 00005 自缘民俗美 为爱西湖上 2017-08-12 美术报2017-08-1200025 2 2017年08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