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不是放弃版权,而是与版权同行

  印刷术的发展延伸出“Copyright”的概念,这个词起始于15世纪,分开来讲就是“复制,权力”,合起来就是版权。自人类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之后维权意识逐渐加强,特别是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信息、图片、资料等传播只需要一秒,也许就可以快速地从世界的这一头发送到另一头。于是人们定下规矩: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守规矩的人依旧守着这个规矩,例如十几年前西南大学国画系的仁兄,一大早在画室里叫嚣花了30块买下来一张石涛的高清山水图,瞪大双眼恨不能贴在屏幕上把每个细节都玩赏一番,作为当时还是清贫的学子,这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钱,但为了探求技法,为了追求艺术的精神,他认为是值得的,是必须为版权买单的。不守规矩的依旧从来不守规矩,某宝网站可以1块钱拍下30G以上的千张高清图片,版权所有者越是严防死守,却如流沙般失于指缝,非正式地丢失掉版权归属,实是无奈得很。

  其实,有版权的图片可以划分很多种类,有现代的绘画、摄影、数码平面设计、雕塑、器物,古代的书法绘画、物件等等。而归属于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机构的这类艺术收藏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被观看,藏品的图片则是由博物馆等机构制作成画册与各类文创产品进行售卖,除去政府支持与私人捐赠,此项收入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机构的正常运营。现如今现实问题来了,时代的高速发展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印刷精美的沉重的画册并非大众都能收藏与负担,画册印刷精度再高也无法弥补在尺寸方面不能放大缩小观看的短板,数字图片光盘反而更受欢迎,于是更多的大众消费聚集在了文创衍生品上,造成大量画册文集滞销、销售量下降的尴尬局面,文物藏品被观看的形式已经变得多样了,人们不仅于展览厅、橱窗前、画册上了解作品,更多地变成了无需出门的数字化模拟观看体验,像全景游览形式或者VR(虚拟现实技术)。保守的公共艺术机构也许是时候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了。

  事实上归属于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机构的大部分艺术收藏品,早已过了作品版权年限的70年甚至上千年,个人认为博物馆只是成为了代理监管者,文物艺术作品是全人类的财富,应该属于公共领域。而在文化、商业、科研等用途方面,公共收藏领域的艺术作品版权限制应该被取消或者改变。当今,如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藏品版权资源共享,需要更多的思考,很多人也为此忧虑开放版权后的弊端,实质上并不是要放弃版权,而是与版权同行。

  最早做出表率将人类文化遗产无偿回馈社会,任凭任何人及单位享用其藏品的知识产权,引领信息时代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高清图片的data(仅需要说明用途是“收藏”、“再创作”或者“分享到Facebook等公众平台”之后输入邮箱地址即可),然后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CC0协议(虽然仍有一些图片进行了黑白处理与版权保护但清晰度可圈可点),去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开发公布了《故宫展览》的APP(可全景模拟观展,所有展品及展览环境、建筑都十分清晰,也有展品详细简介,只是没有高清图片下载)。现今又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低阶Open Data(大多数图片精度在72pdi,20MB左右的图片精度仍不能达到印刷级别)。这几个大型博物馆的统一态度就是,只要对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均可以下载馆藏图片资料,不限用途,不用付费,开放图片只是进一步扩展它们的这项功能,这一共享举措着实让人拍手叫好。希望更多的博物馆能够放弃一己私利,具有前瞻性地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的大时代下,公开藏品的高清图像,并开放使用版权,无疑是一件利于与推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向前进的重要里程碑。


美术报 聚焦 00004 不是放弃版权,而是与版权同行 2017-08-19 美术报2017-08-1900047 2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