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书法

用夏变夷

  相比于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严明“华夷之辨”的文脉正朔即纯正性。然而,正是有着强烈“华夷之辨”的中国文化,相比于没有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西方文化,恰恰更注重引进、借鉴、融合外国文化以发展传统。

  “有用夏变夷,无用夷变夏”,意味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借鉴外国文化,通过改变它而为我所用,以推动中国文化的更加茁壮;而不可通过引进它,用它来改变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变得像外国文化。这是千百年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自身立场所取得的共识。但是,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一体化的地球村,从世界文明的全球立场来认识这句话,又可以给我们以新的认识。这就是,自有人类以来,只有中国文化能自觉、积极地借鉴外国文化以滋养自身的持续发展,而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文化能自觉、积极地借鉴他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以滋养自身。在世界文明史上,四大文明也好,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好,都先后中断了,只有中国文明,持续五千年而不衰,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奇迹。原因何在,我以为正在于中国文明能“用夏变夷”、“吐故纳新”,主动吸收外国文明的营养;而外国文明则不能“用夷变夏”,主动地吸收他国文明包括中国文明的营养。

  这缘于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主流国家不同的文化原则。中国以“和而不同”为原则,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法则,由社会关系而至国际关系,在与外国的相处中,以义为中心而互惠共赢,“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则以“争而趋同”为原则,讲究“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由社会关系而至国际关系,在与外国的相处中,以利为中心而你死我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先来看中国,从上古以来的胡服胡骑到晋唐的佛教,再到近百年间的《汉译世界名著》,撇开科技、经济不论,哲学的、历史的、思想的、文学的,中国人对外国先进文化的热情,始终充满了好学不倦。直到今天,西方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更有着广泛的拥趸,好莱坞大片的不断引进,迪士尼乐园的大规模引进,乃至各种新建的城区、楼盘竞相以外国名词命名,无不足以证明,中国对于外族、外国的文明,从来就是不拒斥的。这种不拒斥,是否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中断呢?事实是,“用夏变夷”,绝不会变夏为夷,而恰恰是使夏变得更加强大。佛教文化本为外来的印度文化,但传入中国后,与儒道互补,成为国学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没有使中国文化变为印度文化,而是使佛教文化本身也中国化了。而明清后闭关自守,不再接受外国文化,反而导致了中国文化的积弊积弱。至于民国以后,尤其是今天对西方文化的空前热情,则有“崇洋媚外”之虞,更有学者倡导中西文化根本不同,不能融合,颇有当年韩愈的排佛精神。但佛教的狂热没有让中国文化变为印度文化,反让印度的佛教文化变成了中国文化。我相信,今天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也决不会让中国文化变为西方文化,给中国文化的振兴带来新的契机。所以,我们今天强调国学,弘扬国学,千万不要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

  反观外国,沦于灭绝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不论,仅看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以全社会的热情来推广《英译中国名著》,《红楼梦》等的翻译,数量非常少,读者更少。外国的艺术家来中国开演唱会、办画展,观者如潮,一票难求。中国的艺术家到外国去开演唱会、办画展,观者寥寥。为了了解冷冷清清的场面之窘,不得已在华人圈中广发免费的赠券。包括孔子学院之类,近年好像很热,但都是华人在搞,根本进不了西方的主流文化圈。唯一一个自觉、积极地学习别国包括中国文化的是日本,但它的着重点则在利,而不在义。它学到了西方文化利的精华,但却没有学到中国文化义的精华。利者,在一日之短长,义者在长久之维新。这就像梅超风学《九阴真经》,只学了前半部的阴招而没有学到后半部的心法。


美术报 书法 00028 用夏变夷 2017-09-02 美术报2017-09-0200019 2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