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中央美院的“熏陶”

  美术报:附中毕业后,有绘画功底的您为什么考了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

  俞守仁:人不懂的时候胆子很大,要画什么就画了,懂了的时候觉得画得好是有难度的。其实回过头来看,画画和理论研究,真正要达到高度都是不容易的。1963年,是文革以前中央美院最后一年招生,国油版雕全部都不招了,就招美术史。因为当时别的院校没有美术史,只有中央美院有。于是我在1963年夏,从上海乘京沪直快进京“赶考”。当时主要还是考理论,画画是象征性的。那一年的美术史专业招了10个人,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是当年唯一的京外生源。

  美术报: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对您以后的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带来了什么?

  俞守仁:我们1963年秋入学,教学秩序还算正常。当时的王逊教授,还不到50岁。美术史系系主任是金维诺先生,当时40岁左右。美术史系除常又明、冯湘一先生稍年长外,都是30出头的中青年教师,如张同霞、孙美兰,以及薄松年、李松涛(李松)、李树声先生;留苏归来的程永江、邵大箴、李得春先生;从翻译转向的佟景韩先生、考古专业的汤池先生等。中央美院著名的美术史论学者还有常任侠教授、许幸之教授、张安治教授和王琦教授。

  主课中国美术史,按上课顺序,分别是:李松涛、金维诺、薄松年、王逊先生。同时开设的有汤池先生的“考古学基础”、孙美兰先生的“文艺理论”课(全院共同课)。彭鸣远先生的“俄语”课;商福家先生的“英语”课。“专业创作练习”由李松涛先生指导,政治课为全院共同课。绘画课分别由萧淑芳教、梁玉龙先生指导。

  1964年,情况有了变化。记得冯湘一先生开设的“美学”课,邵大箴、程永江先生的“外国美术史课”只开了个头,不久就停课。1969年,中央美院66、67、68三届毕业生一百数十人全部下到河北宣化部队,回忆这一段长达4年多的生活,军训之外,什么重活、苦活、脏活都干过。1973年春,我们终于离开宣化,各自走上工作岗位。我于196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了十年“大学”(1963年至196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1969年至1973年在北京军区中央美院学生连劳动锻炼)。我们这一届学生百里挑一,确实相当优秀,被班主任程永江先生称之为“天之骄子”。只不过在中央美院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或许我们受到的仅仅是“熏陶”,而这股力量仍然是强大的。同班同学巫鸿后成为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万青力则是香港大学教授。


美术报 评论 00012 中央美院的“熏陶” 2017-10-28 美术报2017-10-2800026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