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俄罗斯美术在中国

  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增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加强博物馆间的合作,近日,一系列俄罗斯风情的美术展览在各地举办。

  11月7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了“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免费展出。展览分为“伟大的革命”、“人民的纪念”、“中苏的友谊”三个部分,呈现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参展文物238件,其中包括了21位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的杰作。

  的确,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许多优秀文艺作品,曾为鼓舞人民走向革命、进行战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哺育了一代新人,影响深远。

  11月17日,在杭州,一场被称为“信念与激情的交响诗”的“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典藏——莫伊谢延科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俄罗斯油画巨匠莫伊谢延科的作品震撼来袭,给画坛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莫伊谢延科(1916-1988)可谓美术界杰出代表之一。1936年,莫伊谢延科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他作为一名民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不久,转入第三轻骑兵团。战争期间,他亲睹人民的悲欢离合,曾饱尝了集中营的恐怖,也享受到最后胜利的喜悦。他的生活经历,给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富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画家著称,其作品以军事题材闻名于世。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军事题材作品,如《红军来了》、《同志们》、《甜樱桃》、《通讯兵》、《胜利》等等,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在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的信心、勇敢、激情与豪迈——他们用流血和牺牲换来胜利与和平,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一北一南,无论是群展还是个案,无不显示着俄罗斯的美术家对写实油画的探索和对主题性创作的理解,展览均具有极强的文献性和历史感。

  说到“卫国战争”这一俄罗斯艺术中永恒的题材,研究俄罗斯美术的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将其比喻成悲壮的英雄诗篇。据奚静之教授研究,尤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苏联美术中涌现出大量表现卫国战争的作品。如果要问,今天我们重温这些反映伟大卫国战争历史事件的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奚静之教授认为,俄罗斯艺术家们从中汲取勇气、精神和灵感,用自己的创作纪念它、歌颂它,为的是唤起人们不忘历史、反对侵略、保卫和平。这些作品中充满着对祖国、人民的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包含人文精神的。在今天我们讨论“艺术中的人文关怀”这一主题时,重温反映伟大卫国战争历史事件的艺术作品,会从中得到许多启发与教益。

  俄罗斯美术,尤其是苏联时期的美术教学体系对我国油画界影响深远,列宾、苏里科夫、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以及马克西莫夫油训班,这些中国美术界耳熟能详的人名和专有术语,曾在老一辈油画家的学画生涯中打下深刻的印记。但也有人认为,苏派美术教学体系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负面作用,中国美术教育苏派一统天下并不是体系问题,这和当时国家的封闭状态和文艺政策有关,苏派不是铁板一块。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蒋跃发出这样的感慨,倘若没有俄罗斯美术(包括文学)的影响和熏陶,我们今天也许会存在另一面的迷惘困惑。

  全山石谈到为什么要引进“莫伊谢延科作品展”时,他说,“我们引进这个展览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国家当前正在抓重大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主题性创作在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其中,莫伊谢延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莫伊谢延科的作品主题鲜明、精神深刻、情感动人,在创作方法和手段、油画本体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个展览,不仅带给中国观众审美的启迪和遐想,同时给当今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探索也会有所启示。”

  据悉,“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将持续至2018年2月7日;“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典藏——莫伊谢延科作品展”将于2018年1月12日在杭州展出结束后赴上海、宁波巡展。


美术报 聚焦 00004 俄罗斯美术在中国 2017-11-18 5693730 2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