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格调

山水、风景和景观
——补偿性辩证法

  山水、风景和景观

  ——补偿性辩证法

  ■姜俊(艺术评论家、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

  “多元文化在后现代的景观化成为了今天熟知的创意经济,景观化只是一种过程,是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合二为一。”

  我们在西方风景概念和中国充满意向性的山水一词中看到了本质上对世界不同的两种理解——世界是被创造的,还是悄无声息地生成?从未知的自然变成可以被美学欣赏的风景,其中包含了人对于自然的征服,自然只有被征服了,才可以呈现出美学性的欣赏价值,它自始至终伴随着一种不断升级的人工化。

  以前,同样是生活在百万人口大都市中的中国文人(如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宋代的开封和杭州,明代的扬州和苏州等等)也用人工化的“自然”创造了自我的补偿——那就是作为“出世”的山水园林。山水园林构成了对于俗世牵绊的补偿,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交错中,构成了一种想象的“世外桃源”。

  德波认为景观的出现,伴随着世界的分离,真实事件与影像的分离。景观来自于对真实的再加工,而对于真实事件的认知又不知不觉掺杂进了对于景观的沉思。世界分离的结果,是其中景观的部分掩蔽了事实,潜移默化地把制造景观本身作为合法的目的和意义诉求。

  景是“日”和“城”的集合;“观”即是看。营造景观是对于光之所见的设置,是创造一种人工化的“让观看”,而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让观看”将会被牵引到哪里去呢?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和山水画是一种对于都市日常生活(入世)的逃避,19世纪在西方开始的风景画和人工园林是对于现代性都市化的浪漫主义式补偿,那么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景观,比如《微胡同》项目,还导向了其他的诉求,即资本的再生产——消费。


美术报 格调 00024 山水、风景和景观
——补偿性辩证法
2018-01-06 美术报2018-01-0600016;美术报2018-01-0600018;美术报2018-01-0600017 2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