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9版:砚边

怀念马鸿增先生

  马鸿增,1940年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3年起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研究工作,1984年至2001年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马鸿增先生是中国美术界德高望重的美术理论家,是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学术顾问。先生于2月25日上午9时18分驾鹤仙去,令我们万分悲痛。不能相信那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前辈,竟然永远离开了我们。

  先生人品高尚,为人诚恳,治学勤勉,学风严谨,是德艺双馨的学者。他的美术史论研究古今兼顾,扎实深入,见大察微,放眼全国,立足本职,特别关注江苏地方古今美术的渊源流变和开拓创新。先生一直关注地方美术理论建设,在与先生的长期交往中,先生积极支持苏州美术工作,让我深受感动。记得我在苏州工作的时候,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和苏州市文联承办的“艺术与人文——第二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于2016年6月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学者汇聚一堂,我当时邀请先生一起主持会议的一个专题,先生非常谦虚平和。在会议的“人品与画品”议题中,先生从画家研究入手,从人格表率、精神指向、风格引领三个方面论述了傅抱石作为画界领军人物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价值,令到会学者印象深刻。去年在策划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时,我邀请先生撰写总序言。当时先生身体不太好,仍给予大力支持,按时完成了“吴韵绵绵——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的序言。展览2017年11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来安排由先生主持研讨活动,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留下深深遗憾。

  多年以来,先生把美术馆工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结合起来,提高了工作的学术性与前瞻性。先生为江苏省美术馆的学术建设、人才培养倾注了毕生精力。2017年3月我到江苏省美术馆任馆长后,即延聘先生为艺术顾问。先生热情参与并主持了本馆策划举办的展览学术研讨活动,主持了多项学术研讨会,包括“视觉与表达——馆藏当代版画研究展”座谈会、“边界——中国当代油画建构与转换研究展(馆藏)”研讨会等。记得在一次活动中先生对我说,美术馆有活动,我肯定来;但是我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恐怕是最后一次来了。我来江苏省美术馆一年,不少学术方面的事情需要请教先生。但是,现在永远不可能了。想起先生的话,我感到万分揪心。

  先生为中国美术理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其成果不仅得到国内外美术理论界的重视,也为当代江苏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先生对于现代美术史上的新金陵画派做出了卓越的理论阐述,对古代书画论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亦提纲挈领,善于提炼精华,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他的理论研究曾获中国文联艺术评论奖一等奖、国家优秀图书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等,其成果不仅得到国内外美术理论界的重视,也为当代江苏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生一生著作成果丰硕,成绩显著,著有《新金陵画派五十年》、《钱松嵒研究》、《陈之佛》、《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江苏历代画家》《画学经纬》、《马鸿增美术论文集》等,发表《“写画”美学观论纲》、《“徐蒋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等论文及对20世纪中国画诸大家的评论等数百篇。主编有《六朝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家研究·江苏系列》、《江苏美术史论家文丛》等。

  先生离开了我们,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消息传来,美术界震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以及吴为山、杨晓阳、徐里、薛永年先生等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艺德人品,将会被永远铭记。

  先生似乎仍然活着,带着他永远的祥和的微笑。马鸿增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美术报 砚边 00039 怀念马鸿增先生 2018-03-10 美术报2018-03-1000010;6727115 2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