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张都大帖》、《致伯充台座帖》的技巧与观念
一、准确的临摹
1.选取《张都大帖》中“榆”、“局”、“明”、“薦”四个字,强调节奏、姿态、提按的变化。
技术要求:悬腕、用指、炫技式、笔的舞动。
2.练习过程分三个步骤
① 基本再现整体形态,主次、疏密、轻重关系基本准确。
② 局部分解。重点观察笔锋变化。尖笔、“柳叶刀”、内擫与外拓,米书特征的提取与夸张。
③ 对字形先作单线式轨迹勾勒,熟悉笔势后,快速临写,各基本特征准确。
总结: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单字形态与用笔的细致观察,并对主要特征加以提升。
二、分析的临摹
1.选取《致伯充台座帖》第一行,注意与《张都大帖》的差别。
同:提按变化都很大、露锋、尖入尖出、笔势的翻转(绞转)都是逆势(重点)
异:《致伯充台座帖》的字组表现明显,章法上开篇就有连接贯通。
2.《致伯充台座帖》“廿五日”、“顿首启”两个字组。
分析:两个字组用笔关系、连带特征都有差别。
与魏晋式连带相类似,如《得示帖》中“吾亦劣”。
力的挤压
字组连接
牵丝粗细少变化
3.《致伯充台座帖》倒数后二行“区区思仰”至“芾顿首”,笔势盘旋。把有“柳叶刀”的字挑出单写。
4.帖尾“伯充台座”
要求:省去牵丝,铺毫作单线条形态练习。
纯牵丝连带,强调势的贯通。
允许用描画的手法。
总结:这一阶段,属于解剖式教学。相较上一阶段,着重内在关系与脉络,在注重点画形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控笔、笔法、形式来源等更为本质的观念。
三、印象的临摹
1.两件范本的整体相似度来源于米芾书风的个性化特征,其差异所在也是作者技术的全面性导致。
2.与王羲之书风的区别:
① 执笔的变化
② 结字的变化
③ 审美的变化
3.范本中的连带与笔势
① 笔势 晋、唐差异
② 侧入 切笔角度
③ 八面出锋 “8”字连带练习 捻管
4.练习
※ 选取例字,作背临练习
※ 选取字组,作背临练习
※ 选取段落,作背临练习
※ 两范本各取一行,作背临练习
总结: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典型特征的提取与遗忘;基于原作的夸张与舍弃。印象的临摹,是对原帖去皮相存精神的手段。通过归纳与整理,在原作、仿作乃至创作之间建立一条可行而明确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