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的临摹技法
一、准确临摹
《峄山碑》是学习小篆的经典法帖。
从艺术风格上看,《峄山碑》中正平和的外形里内藏雍容磅礴之气,线条丰润秀逸里不失刚毅沉着,素有“铁线篆”之称。所谓“铁线”,就是刚柔相济的线条,看似优美的弧线,容不得半点犹豫,方圆兼备,体现的是坚韧的生命力之美。空间要求上,讲究布白匀称,显现出书法最基础的秩序性美感。黑白比例之中,要求计白当黑,空间的张力自然催生线条强度,黑白互济,令篆字雍容肃穆,端庄而又灵秀。在书写能力上,学习《峄山碑》,可以深入锻炼左右平衡取势,深刻强化空间关系与用笔最基本的几个要素,可以为以后旁通其它书体夯实基本功。难度在于,体会真正的铁线之“铁”味,并把《峄山碑》“写”出来,具有淡淡的“书写性”。就像带着沉重的镣铐,却还要去跳好芭蕾舞。
选取开篇“皇”“帝”“立”“国”四个字作为范字示例。
皇:注意整个字的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精确之处在于,“白”字头的外框有微妙的弧度;“白”字头和“王”之间的空白间距;“白”与“王”微妙的宽窄对比。
帝:整个的长宽比例也接近于黄金分割。难处在于,“帝”部下半部分四根弧线的均衡而又略有变化的空间,每一根弧线不同部分的曲度,以及准确找出弧线内在的节点;另一个要点,是“帝”字下半部分五根纵向线条的末端,有序地排成扇形。
立:此字笔画少,较之前两字整体略小,长宽比例也近黄金分割。此字的难点在于,左右两边的大弧线,圆而不软,雍容饱满,这就要准确找出弧线内在的节点;还要控制好这两根弧线收笔处与底横的准确距离。
以上三个字均为左右对称。
国:长宽近黄金分割。
注意点:(1)大框口略显上大下小;(2)大框口四边的微妙外拓弧度;(3)大框口的四个角不方不圆;(4)大框口里面各部分布白匀称有序。
二、分析临摹
分析临摹,主要从字的两方面展开:空间关系、用笔要素。这样,慢慢就会从简单地以
“像不像”为标准,转变到“对不对”为标准。以“讨”“伐”“逆”“威”四字为例。
1.空间关系
小篆空间关系,布白匀称,大部分字形对称平衡。通过学习空间关系,深入理解空间的秩序感。转变常规观察习惯,学会从空间上看关系,每个字的偏旁部首通过合理的空间关系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而营造出书法的诗境。仔细分析这四个字,会发现,由于布白匀称之后,原本看上去不相关有些点画之间的空间,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或者相互之间有关联有呼应。字内的大小空间,自然形成和谐的对比。具体见图例。
2.用笔要素
练习用笔,思路一定要清晰,要讲究下笔的准确性。下笔的准确性,不仅在于落笔的位置,同时也在于笔画本身内在的基本要素是否体现到位。用笔核心要求就是要有力量,力量的聚合,就是分析用笔的量化思路。
用笔的基本要素可以量化为以下若干:(1)筋骨;(2)弹性;(3)弧度;(4)使转;(5)节奏;(6)方圆;(7)速度感等。以上若干用笔要素,要体现得清晰而又充分,可以梯次分步渐进练习。其中,筋骨、弧度、使转、方圆等用笔要素,在平面的图形中就可以看到,而弹性、节奏和速度感一定要在示范过程中体现。假以时日,告别看一笔写一笔依样画葫芦的学习方法,告别只知道与字帖像不像作为优劣评判标准。
从空间关系和用笔要素入手学习,就会有写对和写准的要求,这就是书法学习的专业性所在,而非似是而非的像不像。
三、印象临摹
当空间关系和用笔要素都分析深入而到位之后,就是“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功夫积累。以背帖为暂时性目标,牢牢把控审美的格调,坚持流畅书写的理念,把小篆的字形和要素糅合到自然的手腕动作之中,慢慢修正字帖中由于转拓翻刻日月风蚀所造成的多余细节,不要拘泥于字帖的原字造型,寻求的是空间关系的合理性与用笔要素恰当性。留下书法笔墨中必需布白的匀称感、字形的平衡感、对比的和谐感、用笔的力量感、书写的流畅感,展现出的是鲜活的小篆面貌,进而沉淀出扎实的独立书写能力。在印象临摹中,可以暂时性舍弃线条质感,用枯笔展现流畅的书写性与空间关系,抓住字的整体感。具体如图示例。印象临摹,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的小篆名家作品,发挥并拓展展自己的想象力。例如清代的王澍、孙星衍,清末民国的王福庵等。
印象临摹,只要抓住小篆最基本的的空间与用笔的要点,并强化,不必拘泥于《峄山碑》原帖原字的细节,在不断的笔墨实验中,可以调试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从而迈进创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