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书法教育
■本报记者 俞越
手机、pad、电脑,在信息化、数字化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当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做事情越来越便捷,原本复杂的问题动动手指便可解决,原本耗时耗力的事情变得轻而易举。然而,问题却也出来了。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化,甚至到了不能离开须臾的境地。如,习惯了键盘和输入法,“提笔忘字”便成了很多人的通病。
因毛笔书写而形成的技法以及传统书写的实用性,在“无纸化”的数字时代遭受到空前的挑战,不仅毛笔书写没有了价值,连钢笔、铅笔的书写也受到了冲击。据国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出现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为此,我们也看到了多个单位、部门的动作。如电视台推出多档与汉字书写相关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汉字风云会》等,书法界的人士也在两会及其他很多场合呼吁保护书写,让书法走进课堂。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作出积极回应,正式颁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回过头来说,“提笔忘字”,书写的缺失,是数字化的“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数字化”、“信息化”表示绝对“不背锅”。
信息化时代拓宽了文化艺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信息化使得作品的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标识化变化,资源共享、普及庞大的容量等是任何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
笔者小学时(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安排有书法课(正式课程),并且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投影仪(可以把透明胶片中的影像传递出去)。但是,现在想来也是十分“鸡肋”。上书法课时,因直接在投影仪上书写,影像会被手臂和人影遮挡,老师只能写完一笔再给我们展示,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字的笔顺如何,如何运笔。在大致展示后,老师来到每位学生的身边,手把手地教,常常一节课学不了多少内容,也无法大班化展开教学。
反观数字化的当下,在线直播授课、智云数字书法教学系统、交互式数字临摹台等等新兴产品的出现,使得百余名同学一起学习、练习书法也不成问题;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鲜活生动的动画影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网络书法字典、计算机集字软件等的充分利用,扩充了视野,为今后的创作做好了准备。
不能否认,曾经一度我们谈数字化色变,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字化和传统书法教学之间,如今并不存在相悖的问题,而是一个共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虽然对传统书法形成了冲击,但绝不意味着书法教育要排斥现代技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如何利用好科技这柄利剑,让书法教育之“锋”更利,更所向披靡,关键就在于我们使用之人。
相信很多人只是困惑,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何能发挥出更高效的成果。在我们本次的讨论之中,可以看到作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典范“宁晋现象”背后数字化立下的汗马功劳,也可以了解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