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美育

探索美的传统内涵

  我主要分享一些自己在传统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和在创作中的一些体会。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动态雕塑,主要是基于读本科时候的一个创作课。

  我采访了很多人,录了视频,用这种视频取代了作品人物的面部和心脏。做这个作品,我体会到雕塑本身的语言不是特别适合传达丰富多变的信息,它不像一个视频或者说影像之类的能够传达很多信息。但是它确实有自己的优势,空间形体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想把时间过程性的东西加入到雕塑中,下一个创作还是要做动态雕塑。我找了大量已有的动态雕塑资料,发现已有的动态雕塑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造型处理上比较容易相似,不太容易有自己的个性,因为它们都偏理性。

  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科技馆,当时的展览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其中织布机给我很大的启发,觉得它很神奇,能够织出不同的布,和我们现在的机械不太一样。它造型比较内敛,运动的部分和整体比较和谐,没有突兀的感觉。因为不太懂机械原理,于是就先从织布机开始,通过简单地测量,进行研究。

  后面各种机缘巧合,找到在苏州的非遗传承人,向他仔细了解了织布机的构造。他很热心地把被他复原了的织布机又给我认真介绍了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对于织布机,师傅并不是从原理出发,更多地是依靠经验。我是后面才学原理,知道我感兴趣的东西是原杆,其实这个在现代机械设计里已经不常用了,因为它的精度不太符合机械设计的要求。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思考织布机和雕塑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以立体物为对象的架构过程,它们之间有联系。包括跟古代的建筑、农具在各种东西上都有体现,感觉是一个长期形成经典的造型的方式。想着把这种工艺方式放到创作里面,我就尝试做了《不可说》这个作品:官帽椅和螃蟹结合,用螃蟹运动的方式来解构这个椅子。

  作品做完之后,看一些展览,发现开始有这种形式的东西了,也会有人问我做的动态跟他们有什么区别?我当时还是挺疑惑的,想了很久,发现很相似,其实我们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想我不能仅仅从传统中吸取一种外观形式,因为外观形式是比较容易借鉴的,而作品背后的东西是不容易相通的。

  我想往传统的内涵和本质上的探索,传统的东西一定要在当下还存在,这两个同时存在的时候,传统不是一个空壳。而什么才是包含传统思想的内核更丰富明显的东西呢,我想到了汉语言文字。

  文字,它几乎承载了所有我们中国的思维和精神,因为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个体现。它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表层的有意思,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可能两个意思还正好相反对立的,还能扩充更多的意义。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它可以是一个矛盾体,可以共生共存,我想尝试把这个思想放在作品里面。


美术报 美育 00015 探索美的传统内涵 2018-10-27 美术报2018-10-2700015 2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