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文/李学明
说起读书,先自心虚,继而汗颜!
因为中国的文化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童子功”,这个功夫是积学的关键,这个功夫若是荒废了,一生难以再补,自己恰恰把这最珍贵的时光全都消磨在“昏天黑地”的乡间儿戏里了。
按古人的积学要求,胸中要有“三万卷书”笔下才能有点体会,但此中也多有“女儿语”。自己肚里有几许书,自己心里最是明白。
先贤的文章皆是句诂字训,读之开人痴顽,指归人生。如若自己读书读得有了点体会,还要自出机杼,没有足够的积累,不经历一番世间风尘的蹉跎,没有躬身践履的深心体悟,笔下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已。
而立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此时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正是那较劲的关口,哪有时间安下心来把卷读书。
直到满头堆雪时,自知已有了读书的条件与时光了,但却是上午读了,下午就给忘了。
但只要读了、翻了,就不一样。
然而,天下的书浩如烟海,你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黑天白日地读,也只能见到冰山一角。
故而清代有个叫唐岱的画家,给画家开了个书目。对于画家来说,这是必读之书。读完这些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自己掐指算一下自然知道。读了这些书,关键是化为己用才有意义,不然便是“两脚书橱”,“两脚书橱”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多少意义。常听说世间有画家曾读万卷书,然,观其画中,境界品格笔墨等似乎与其所读万卷之书没有多少关系,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古人曾云,“源深者流长”。画家读书就是寻求笔墨的源头,从源头上汲取营养,固其根柢。以书开启心性,拓展胸襟,颐养文心,久之,变化气质,画里面才能有雅正之气、书卷之气,作品里才渐渐地呈现出超然尘外的品格。
一个人读了多少书,画里有什么气息,是什么品格,什么境界,作品自己会说话的,人的标榜似乎都是多余!
“方册在手,遍知天下”。古人说得真好。这真是一种幸福的事。
这种幸福的事,为了让世间总是匆匆忙活的人也能享受,古人还有个妙招叫“三上文学”。“三上”的时光,如能利用好了,却也能受益匪浅。何况如今的“三上”其条件已今非昔比,“马上”已换上了飞机或者高铁,里面既有软座还有空调,“厕上”则是坐着很舒适的马桶,枕上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外加席梦思,这是何等的自在和舒适。但,如今的“三上”,忙人们大都在低头拿手机,打发天下的朋友发来的无尽无休的微信。或者沉醉在眼花缭乱的各种游戏里了。
古人不但发明了“三上”读书的高招,还诗一般地描述出读书可达到的三层境界。以此鼓励天下的读书人,应勇猛精进,莫负时光。这是古贤治学的体悟,也是他们的悲悯胸襟所致。人若读书能读到第三层境界,那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这是一种与昔贤往圣神交的大自在。
至于自己脚下垫上多少卷书,才能登上这第三层境界,消受到那别样的风月,只有自己去体验了。
天下的读书人不一定都要画画,但天下的画家必须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