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的水墨
画家说:
今年的水墨展览变化很大,估计以后水墨艺术家将作为个案发展,将有不同的轨迹。
回顾一下我的创作,有一条线索,就是完善自己的水墨语言的同时,也在增加题材的覆盖范围,人物、动物,还有山水。近期又将平面的水墨转成立体,一起组合成空间作品。我还把立体和空间作品压缩成平面,类似浮雕作品。这所有的形式,我都用水墨的方式。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其实面对两个传统,东方的和西方的。同时,我们还要迎接未来的技术革命。保持开放的心态,真实面对自己。
艺术史是线性的,不在主线上就等于不存在。水墨艺术应该为当代艺术提供价值,而不仅仅是地域性保留品种。 (曾健勇)
时下以“新”或以“当代”等词汇来概念多维度的水墨现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下中国水墨艺术仍有人物、山水、花鸟学科之分,而相对应的又有实验水墨与抽象水墨之别,种种现状相互缠绕错落无序,水墨图景正像是一个被搅动着的大拼图,看上去有些缭乱。
整体而言,水墨艺术在语言技术、艺术家思想的独立品性、社会层面的美学观念等方面仍有许多现代性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许多复杂的现实精神诉求还难以用传统水墨材质还原艺术的“我在”。虽说信息网络化时代有条件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全貌,但这也仅仅是近20年的事,很难说我们有深刻的理解和转换的能力,至少我们的水墨艺术还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冲状态中,多数人还深陷其中。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确切的说,从自己的文化与思想土壤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当代水墨才会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王晓辉)
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考虑对古今、中外的取舍问题,也无需用意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看法是,当下的艺术,包括水墨艺术,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域的艺术,是否能对人类艺术做出历史性贡献,关键在于能否继续深挖艺术本身,能否使其艺术探索与当下人类精神上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相关联,并且做出开拓性、实验性探索。以上述追求为导向,根据自己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艺术实践需要,会自然而然地从古今中外摄取所需的营养,这并非刻意分配所致。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首先在于对艺术本身的深挖,并以人类和时代的共同精神问题为导向,要摆脱“水墨”意识的作茧自缚。 (王舒野)
从我现在的创作角度来看,艺术已经不能简单划分东方或者西方,很多文化已经交融在一起。而传统本身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而人们一般认为的传统往往只是小传统,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图式、技法、材料之中。小传统就像一个人的长相、外貌容易改变。而大传统更像是一个族群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基因相对稳定。我们要打破的是小传统,要激活的是大传统。当然小传统不是因为它小而不重要,我只是讲它在我们探索的道路上面他发挥的位置、层级、能量是不同的。那些小传统就是外在表现,谁能说外在表现不重要吗?
当代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概念。当代水墨的活力和意义来自于否定和自我否定,创造和再创造。 (张见)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下一步该怎么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古人的方法去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大概以我们今天手中的毛笔,也很难体会、达到古人的那种状态。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人相比已经有太多的不同。同时,我们更不可能完全用西方绘画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绘画,因为它们本来就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文化发展脉络。
所以,我的理解是中国画必须得往前走,必须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根基,是中国本身,任何时候,中国画本身的属性一定要坚守,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底线,离开了这一点,“发展”便成了丢弃。
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胸,吸收包括西方文化、西方绘画在内、一切可以“拿来”的元素,滋润传统绘画。绘画的发展很难预设,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探索,走的人多了,地上就会有路。 (陈林)
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其实被认同于“水墨”且“当代”的并不多,但真正有品质的、与社会现实、时代变迁有关联性作品和展览,也是更被看重的——特别是从我们“INK”水墨群展在德国被几大专业报刊专栏发表,以及在展览当地的反响可以看到,同样是中国元素、同样是水墨表现,由德国的专业人员来做,其在地渗入性和接受性更大、影响更强,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接轨国际、走向世界,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确实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水墨艺术是可能国际范的。
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水墨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演进的一方面,自身的元素、基因当然应该承传,但是又应该更新赋之以新的活力。中西、古今资源为我所用,走出自以为是的固步自封,就将有无限的可能性。 (冯斌)
2018年,前辈先生们已经开始回顾性的文献梳理,70后一代在已有的面貌形式下继续深入,保持稳定的状态。80后一代之间已经有所区分。我以为这几年的安静是天赐良机,是需要保持状态的几年。
正是因为当下艺术氛围的相对宽松,每一位水墨艺术家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水墨标准,相互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孰高孰低之分,唯一不同的就是画家认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差异在起作用。
水墨的未来取决于从事水墨艺术家的观念更新和精神的指向,形式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关注更多现实的问题,思想一定会比现在有力量和深刻! (涂少辉)
2016年6月9日,第一届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今日美术馆正式亮相,三年时间以来,当代水墨年鉴走过了一站又一站。2017年4月25日,“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中国当代水墨年度大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这是我们将中国当代水墨推进到学院美术馆的第一站。2017年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序幕。“移山:十三位当代艺术家的笔墨探索”作为主题展,也与之共同亮相。2018年12月20日,“2018·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三周年特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三年来,随着对艺术史的深入挖掘、当代艺术的田野调研,年鉴的意义更加显现。“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得到中国美术馆的认可,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当代水墨年鉴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40年来,当代水墨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洗礼,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活力,越来越多的水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值得研究,水墨艺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水墨的能量,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新的起点。2019年,站在新起点上的当代水墨,一定会带来新的惊喜。 (张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