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格调

毕学锋:参与见证中国平面设计的起飞

  问:当年怎么就成了中国较早一批在平面设计方面有影响力的人呢?

  答:我觉得这是中国特殊的时代带来的机遇。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平面设计的概念,所学专业是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平面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逐渐被提及的,当我们国内有些人还在争论装潢的“潢”是王字旁的“璜”还是三点水的“潢”的时候,在国外早已称之为“graphic design”(图形设计或平面设计)了。国内社会上正式提出平面设计这个概念和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是1992年在深圳举办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后来深圳成立平面设计协会,还要特别向民政部门书面说明什么是平面设计。

  我在1989年10月到了深圳,当时就在深圳嘉美设计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设计公司,今天来看深圳的平面设计影响力的形成和这家公司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当时,王粤飞、王序、陈绍华等一批有追求的设计师聚集在一起,以国际化视野启迪了中国设计人对平面设计的理想,比如在专业上举办国际交流和展览、鼓励参与国际设计竞赛,还有就是用设计价值建立社会服务和品牌价值。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设计一套VI(视觉识别系统)形象的费用是40万元,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个年代是需要视野和勇气的。因为当时没有人敢收设计费,都是在印刷项目和工程里赚钱。当然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也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我创作了很多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五六年间,我获得了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金奖、联合国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奖、中国设计之星包装设计奖、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金奖、香港亚太设计银奖、法国国际海报巡回展全国包装金奖和银奖以及全国广告大赛银奖,作品入选了日本富山、华沙、墨西哥等国际海报双年展等,从学校毕业不久,我就有幸参与和见证了那个平面设计起飞的时代。

  问:深圳作为“设计之都”,你觉得设计师的生存土壤如何?作为平面设计的引领者,请分享当中的故事。

  答:我在深圳26年(1989年到2015年),人生中最好的时段都留在了深圳,酸甜苦辣什么都有,很难忘,也是人生最美好的经历。深圳成为“设计之都”还真和我们这批平面设计师的推动有直接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的平面设计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设计师在国内外的专业设计竞赛屡获佳绩,这是群体的力量;二是逐渐建立起了设计推动企业成为市场引领者的良好生态关系,很多知名品牌都是设计师创作出来的;三是配套产业日趋成熟,也给平面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并且吸引了众多内地设计师加入深圳设计的行列,可以说深圳具有最好的设计土壤。

  记得大概是2003年前后,在一个设计展中,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和我们座谈,问及我们有没有实力提出“设计之都”的口号,我们就摆出了深圳设计的优势。那时他在筹划“两城一都”的谋略,也就是后来说的钢琴之城、图书之城和设计之都,口号提出之后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一个设计之都称号。在申报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过程中,我还作为设计师代表向北京介绍深圳设计的现状和影响,今天来看,使深圳真正具有城市竞争力的,设计当之无愧。

  问:你心目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你认为设计师应该有怎样的从业态度?平面设计是纯视觉的设计吗?

  答:本质是设计要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要具备与人沟通的关系。以前设计专业都是以空间或媒介划分,比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平面设计还有因媒介不同而划分为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随着媒介和科技的进步,设计不断扩大自身的边界,今天也可以说几乎没有边界,设计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设计思考方向不断涌现,比如跨界别设计、空间叙事设计、仿生设计、危机设计、服务设计等,都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情况下的思考。以前设计重视行业属性,现在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多学科融合与上下游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已经不只是纯视觉范畴了。

  问:你有很多平面设计项目是从做室内设计开始的,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没什么差别,我对好多东西都感兴趣,设计本身都是同理的,平面设计注重视觉沟通和信息传达的观念表现,目前单纯以物的承载介质划分专业无法涵盖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平面、空间还是产品,其作用、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没有差别。

  我们做的深圳瑞智教育集团空间设计项目就是从平面构成思考的角度入手,在空间中运用三角形的分割为载体,通过折叠与形态的解构手法,抽象地传达了空间理念。在内田家具展厅的空间设计上我们特别强调了平面设计、产品属性和室内空间的结合,让空间、产品、图形信息形成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空间思考。在壹点壹客的体验梦工厂空间设计项目上也是把平面语言转化成空间和材料的运用,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和空间感受,和企业文化诉求形成更好地结合,而不是简单材料和空间造型的装饰堆砌。

  问:从事设计行业以来,你的作品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奖项有百余项吧?哪个奖项在你心目中的分量最重?为什么?

  答:一个是1998年获得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的实验类海报金奖,一个是2015年获得深圳组织的七彩奖设计之都特别贡献奖。前者是我第一次在国际设计大赛获得金奖,当时很多著名的国际设计大师,田中一光、马蒂斯都是评委,他们是对平面设计有贡献的大师级人物。能获得这个奖给了我更多信心,让我一直坚持从事设计这件事。后者是深圳家门口的奖项,这时期的作品已经不是单一的设计作品,而是活动策划与组织、设计推广等多媒介应用的多元介入,体现了设计推动本土文化发展的最好介入,反映了这个阶段设计能承载的更大作用。

  问:是什么机缘加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为会员的呢?怎么理解你和AGI会员的关系?

  答:我了解AGI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那时它在我心目中就是从事平面设计人的最高殿堂。AGI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海报艺术家、商业艺术家、插图画家、版画家建立一个行业纽带,推动设计交流和分享共同的兴趣及友谊。从1952年成立至今的66年间,在不同时期,AGI的会员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探索设计发展,涌现出的作品在世界平面设计领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喜欢的和敬仰的设计师如索·巴斯、艾伦·佛莱彻、田中一光、福田繁雄、西蒙·切瓦斯特等,几乎我们熟悉的这些人都在其中。

  2006年我通过提名加入AGI,自己的作品能得到AGI组织的认可令人惊喜和兴奋,一是有机会参与到这个组织的活动中,更近距离了解当今国际平面设计的发展动态;二是从中不断鞭策自己,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设计师如何给自己更合适地定位,尤其在国际视野下找到区别于他人具有自己文化背景的独立思考。

  AGI带给我两个圈层的意义,一个是具备国际平面设计的朋友圈,一个是国内平面设计的朋友圈。其实我就是这两个朋友圈之间的连线,无论之前在深圳平面设计协会还是今天在中国美院的设计教育第一线,都是希望把国际上具有前沿思考和优秀的设计师介绍到中国,把中国优秀的设计师推介到国际,之前我做的法国当代设计展、奥芬巴赫中德设计展都是这个目的,今天从事设计教育更多想将这种资源引用到教学中。


美术报 格调 00017 毕学锋:参与见证中国平面设计的起飞 2019-01-19 美术报2019-01-1900012 2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