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格调

文章导航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探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设计是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观念和精神境界,也引领着社会风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1月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承办,执行单位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览将持续至4月6日。

  回应时代召唤

  突出问题导向

  展览分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8个板块,通过82个案例较为全面地呈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讲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

  本次展览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案例”的概念和方式,突出问题导向,将设计和公共艺术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总体框架中,关注其社会责任及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凸显“创新引领”与“生活关怀”的理念,广泛挖掘2015年以来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成果,通过“案例”的组织,回应时代召唤,展示新时代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创新在回望

  传统在新生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构”展览现场,以茶生活艺术为例,“宁静以致远”的气息扑面而来。东方茶生活艺术始终向世人展示其宁静、从容、达观、诗意,将生活赋予水墨画般的意境。在传统价值观念重塑的时代背景下,东方美学与当代生活融合,文化与自然、生命的隽永对话是形成“东方设计学”的开端。

  中国传统的造物反映出自然与永恒的存在,其中之妙在于“载道”,一种自本自根的道。传统的形制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细微关系,体现了人与空间环境的共生氛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表征。“当下的设计也应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发现传统形制中的特点,回归东方文化的自省内修,探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策展人吴海燕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些作品根植于当下的设计风格,活化利用传统形制之美,为传统经典注入当代活力,体现东方人文思想的开拓性与创造性。”

  作为最直观的建筑肌理,“材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符号,更承载着地区记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此次大展中,传统材料的展示成为了一抹亮色,在营造空间上,出色地脱颖而出,体现了现代工具理性与传统天人观念的统一。设计师将土、木、竹、瓦等古典建筑的肌理融合进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使作品既保留了材料本身朴素的质感,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竹里”用现代建造技术激活了当地的竹手工艺;“华润集团档案馆”通过灵活的砌筑方式展现出砖构之美;“UCCA沙丘美术馆”和“五龙庙环境整治”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塑造出新的公共空间。

  展示研讨

  “新时代·新生活”

  本届展览策展团队设立召集人,负责组织策展团队开展工作。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策展人杭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公共艺术专家汪大伟共同担任召集人,由方晓风、王绍强、卢涛、孙振华、毕学锋、许平、吴海燕、杨冬江、沈榆、金江波、俞挺、颜为昕共同组成策展团队。展览设立提名机制,邀请重要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媒体、设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以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作为提名机构和提名人。

  另外,本届专题展开幕当日的学术论坛更是云集了设计界的重量级专家,各抒己见。论坛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钱强和杭间、汪大伟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致辞,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敏、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浙江省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耀腾、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7位重要学者、设计师和有关专家以“新时代·新生活——走向新时代的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为主题,一一做了精彩发言。


美术报 格调 00014 探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019-01-19 美术报2019-01-1900002 2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