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跳动的音符”
■文/斯信忠 沈华锋
今年57岁的王银华,一米八的个子,身材修长。他出身于仙居髹漆镶嵌世家,从小受长辈影响,喜欢绘画,对镶嵌艺术情有独钟,从兴趣转向喜好,30多年来专心艺术创作。
王银华说,玉石镶嵌其实挺苦的。构思作品动脑筋,人物、山水树木与反映内容要一致,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然后配色、剪好粘贴,再进行选料,加工切割、雕刻镶嵌,打磨上腊,无不用功,还有玉石色彩的搭配,道道工序慢工细活,其中的苦旁人难以想象。
平时到外地选料,也是相当艰难。多年来,王银华到过河南、新疆、湖北、辽宁、青海、云南、内蒙古等地,曾带上氧气袋攀登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也曾下过200多米深的矿井,遍寻玉石。在恶劣环境下常身体不适,灰头土脸,很是艰辛。
不过,苦归苦,乐也是难以言喻的,特别是在创作出满意作品时。比如,他原创的巨幅玉石镶嵌《妈祖》,引来数十万台胞到福建观看,作品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的殊荣,多次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展出获奖。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品,在该馆最显要的中央大厅展出。作品还被中宣部编入央视“心连心”大型慰问演出活动,参与央视和中国红十字会主办的“春暖”系列大型公益活动现场录制。
在《黄大仙》巨幅联屏作品前,王银华如数家珍。2007年,为配合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建设,他创作了这件以流传1600多年,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说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玉石镶嵌《黄大仙》。作品高2.2米,长35米,表现的是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强不息的一位普通牧羊少年,融于自然,以平常心观大千世界,悟人生大道,成万民景仰的神仙。这是他耗时5年,采用上等红宝石、鸡血石、寿山石、昆仑玉等为原料,创作的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巨幅联屏玉石镶嵌作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件重约5吨的作品由40多幅玉石联屏组成,联屏人物、山水、树木、房屋等应有俱有,作品的规模、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以及工艺为当今所罕见,是目前世界上汇聚宝玉石品种最多、惟一全面反映黄大仙文化的巨幅玉石珍品。
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黄大仙》成为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参观者关注,作品在数百万件展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黄大仙》巨幅联屏作品,犹如跳动着的曲线起伏的音符,人物表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色彩、纹理搭配自然,画面人物布局疏密得当,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位业内著名行家评价道。
原创作品,纯天然玉石制作,唱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王银华彩石镶嵌主题作品的特色。
王银华创作的玉石镶嵌大件作品气势恢弘、壮美,小件作品玲珑剔透,由于王银华的突出成就,他被评为首届台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在创作反映重大题材巨幅连屏作品中,他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尽力做到给人以教育鼓舞和启迪。基于这种认识,他的巨幅作品都为原创,如巨幅玉石镶嵌《丝绸之路》,他奔波于国内诸多图书馆与博物馆查找文物史料,境外部分又求助于各大使馆和国外友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沿着丝绸之路深入大漠考察,收集到大量资料,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数年七易其稿,完成了《丝绸之路》镶嵌图纸,然后进行创作加工。
近两三年,王银华根据祖传镶嵌技艺,结合自己创新,用红木作底屏,纯手工原汁原味地制作了玉石镶嵌台屏、挂屏《三星五子图》《仕女图》等作品,在参加上海举行的世界手工艺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有两件作品在“国匠杯”评选中一件获得金奖,一件获得银奖,成为本次展会上获奖最多的人。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石镶嵌的传承保护,王银华在3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先后创作了巨幅玉石镶嵌《和平天地》等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陈列展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