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冷月:我用一生诠释写字这件事
■伊芸
近日,朋友圈中最火爆的消息就是关于在日本展出的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是一代忠臣。字如其人,他的书风端庄浑厚、遒劲有力,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所以,我们从小练“颜体”。在当代书法家中,也有这样一位先生,他的字受颜真卿影响很大,磅礴大气、拙朴真淳,被小学生当作字帖来临摹,他就是赵冷月。
最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的《赵冷月墨迹大成》。赵冷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家之一,其晚年作品很少流传在外,尤其不为外界所知的是赵冷月晚年一直坚持临帖,留下50多件大尺幅的临习作品;另外尚有不少创新的少字数作品,非常具有震撼力。全书共甄选其作品850余件,分摹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榜书、魏碑8种,此8册卷完整而全面,也体现了赵冷月先生晚年临摹和创新的总体面貌,不仅体现了其传统书法功底,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晚年追求突破,力主创新的状况,全面体现了赵冷月先生晚年作品的全貌。笔者第一时间便翻阅全书,也更深入了解到赵冷月先生的秀气、文气。特别是看到一些楷书、隶书作品,章法、结构、用笔皆可谓老道圆融,随意轻松之间不离规矩。更为难得的是一般小字更易显得文气,而赵冷月先生都是六尺或八尺整纸的,字如拳大,依旧满纸秀润,毫无张牙舞爪之感。观其字宛如面对一位饱读诗书的谦谦君子。其次,赵冷月先生在年近八十的时候,尚能临习古代经典碑刻,而且是如此一丝不苟,与原作几乎一致无二。赵冷月先生可谓是各体兼擅,真草隶篆,乃至行书、魏碑、榜书,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罕见。
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在篆书领域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不在少数,有善写铁线篆或者玉箸篆者,比如王福庵,有的从石鼓文中脱胎而来,吴昌硕即为代表书家,还有例如邓石如、赵之谦等,均是引领一代书风,为世人所折服。那么如何在这些大家面前求得自家面目,就是摆在赵冷月先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存这些篆书作品来看,赵冷月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另辟蹊径,取法上古三代钟鼎文字,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其篆书可谓笔力扛鼎,以笔代刀,字形奇倔古茂,笔画结构瘦硬清奇,骨力劲挺,而且在书写时不求线条边缘的光滑,又有一种苍莽浑厚的气息。所以观其篆书,宛若面对一位阅尽世事的清卓长者,了无一丝尘世俗气。
赵冷月到后来追求的是建立在“清”基础上的“奇、古、怪”,所以他的字再怎么变,始终都保持一种文静的“清”气。他想摆脱的是“俗”气,而这个“俗”其实应该是学书多年积习,过于熟练,所以他要从传统中吸收养分,尤其是上古三代钟鼎及碑版文字,以此来摆脱过于熟练的积习。
当然,整个作品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赵冷月先生的榜书,往往是六尺、八尺整纸上只书写一两个大字。张挂起来观看,极具视觉冲击力,可谓气势撼人。而且笔笔中锋,无丝毫之懈怠,很难想象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有如此之激情、如此之张力。说到这里,总无法回避和日本的井上有一相比较,井上有一的书法更注重形式感,尤其是注意墨色的枯湿浓淡的变化,墨块与墨块之间大小、疏密、距离,基本消解了文字的释读性。而赵冷月先生则完全不是这样,中国书法一直是和汉字伴生的,所以他的榜书首先都是非常容易看懂的标准汉字;其二,赵冷月先生榜书作品尽管是创新的,但是每个字、每一画都基本恪守着传统书法中用笔的基本法则,这种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是为“借古开今”。从这皇皇八卷本的墨迹大成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书法大家对于书法艺术终其一生的钟爱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最终人书俱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正如他自己所言:用一生诠释写字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