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聚焦

从本体语言体系的建构

看中国当代漆画的发展

  从本体语言体系的建构

  看中国当代漆画的发展

  ■邱志军(福建省美术馆副馆长)

  中国漆艺术源远流长,自浙江跨湖桥遗址的漆弓为我们掀开中国八千年漆文化的序幕,它便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演变。内心虚静、神与物游、物我互化的游艺体悟,使它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化表征。禅式功课式的髹漆与打磨变成人们内心观照的表达方式。大漆材质的美所传达的静谧、温润的意境折射了静观内省的国人敦厚气质。

  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木板漆屏风作为稀世珍品为人膜拜,它为大漆艺术从附属于器的纹样装饰到平面绘画,再到当代漆画的发展做了最好的诠释:漆画的艺术魅力将经久不衰。上个世纪中后期,中国当代漆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独立画种而备受关注。由于其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各种的争论与质疑。

  吴冠中先生曾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历经几千年考验而不被淘汰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纵观当下,对于素白的宣纸而言,墨黑的漆还显得较为单薄,当代漆画艺术的创作和人们对漆画的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画种的发展离不开其本体语言体系的建构,中国当代漆画亦然。目前,中国当代漆画的语言体系较为模糊,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其他画种的照搬硬套,从而失去了作为漆材料本身的材质美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混淆了不同艺术门类自身独有的艺术表达与语言体系,使人们对当代漆画的认知与解读蒙上阴影。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全国性的当代漆画学术研讨会上或是评论文章里,所听、所见最多的是对漆材料的纯粹性、绘画性与艺术性的探讨。当代漆画的发展,应该要有更深远的思考与探索。首先,我们必须熟识大漆自身的文化秉性与性格使然。回望近年来的漆画创作,有不少作品为了迎合市场而落入甜腻、浮华的窠臼,较难体现漆画本身材料所带来的淳厚、内秀的文化美感。

  第二,在绘画题材与形式的表达上,应当百花齐放,不应过早地划定条条框框,而应当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当代漆画的语言体系建立与学科建构提供更多的创作实践,这是一门画种创建、发展的必然过程。

  当下,当代漆画的创作力量基本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武汉、重庆、哈尔滨、太原、宁波、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地域特色较为明显。以福建的漆画为例,福建漆画是基于福州脱胎漆器而发展起来。从乾隆年间沈绍安的薄料拍敷到近代李芝卿的厚髹填嵌的漆艺技法,再到当代的王和举、郑益坤、陈立德、汪天亮、吴嘉诠、陈金华、唐明修、汤志义、沈克龙等一大批杰出漆艺术家的出现,他们从漆工艺、漆材料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为福建当代漆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生态。

  中国当代漆画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掘、再延续,是艺术对传统媒材的当代表达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当下,人们对中国当代漆画发展的认知与解读还较为薄弱,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艺术家与美术理论批评家的介入,做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如何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应当成为漆画家研究的课题。从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着手,尽可能地挖掘漆画本体艺术语言的潜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当代艺术中有价值、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成份进行合理的吸收,对传统漆艺的表现体系进行梳理,使中国当代漆画得到普及与推广,这是时代的呼唤。


美术报 聚焦 00009 从本体语言体系的建构 2019-05-04 美术报2019-05-0400009;美术报2019-05-0400013 2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