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格调

生拙至上
——当代柴烧艺术的行进

  柴烧是一种生拙至上之美,“道全而形残”,它更接近道家的美学思想。

  我们始终和熟悉的媒材进行一种博弈,控制与反控制。木匠和木头,铁匠与铁,陶匠与火、土,但当这种控制与反控制变成一种圆融,那将是作品升华之时,但这将是漫长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柴烧的圆融?柴烧特指陶艺家与土,与火的一种交融,无碍。怎样达到柴烧的圆融之境?

  首先,基础是对陶艺媒材的熟悉掌控,是指技术层面的对火性、土性了然于心。其次,是陶艺家自己心性的修炼,这是形而上对人自身的认知。再次,一种契合的时机,如王羲之写《兰亭序》。

  当我们的先民将抚满泥土的篮子在火上烧结,这已经包含了柴烧陶瓷的基本要素。如何定义当代柴烧呢?庄子说“反者道之动”。当代柴烧实际是对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反叛,但这种反叛也恰恰是一种中国当代陶瓷面貌,或者说是一种审美补充。

  柴烧自古有之,在没有电气窑的时代基本上用柴烧,当然还有煤烧。但当代柴烧不同于古代的柴烧。首先是目的不同,古代柴烧中,柴只是一种加热升温的媒介,窑只是一个加热的空间。而当代的柴烧,窑室是泥、火、人的一种交融,是高温反应的一个空间,是万木成灰与泥土的熔融。器物之美归因于它的独一无二性而非标准化,它更注重泥、火、人和心、眼、手的感知。使用火促使了原始先民从茹毛饮血到文明社会,同时又促进了整个文明社会的进步。

  当代社会有电窑、气窑等便捷的烧成方式。为什么还要用柴烧?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雕塑,绘画,书法等等)的区别就在于“火”。陶瓷艺术的本质便是火(人工岩石)。从表象看,它有古朴自然的面貌,是其他烧成方式不能给予的。本质上看,用“柴”烧是对陶瓷本体的一种回归,也可以说对“火”最为直观的回归。

  柴烧艺术是陶艺家以劳作——类似苦行僧修行方式,与陶瓷、火、窑或者说是和天的一种对话。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使人能慢下来、静下心来。在烧窑时,不断地观察窑内器物的烧成情况,调整烧窑的节奏,这是一种互动。它需要更多的心身参与烧制,对柴烧来说,这才是作品真正开始的时候,烧!也许是三四天,也许是一周,像古代的龙窑要耗时一月之久。

  柴窑不仅仅是器物加热的场所,更是发生高温反应的空间。其中温度、氧气、时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疏忽,都会导致最后的失望。每个窑都有每个窑的性格,只有真正了解它,你才能烧到你所想要的理想状态,这好比船长和他的船。

  当下社会,机械作业有着使世界的产品趋同化的倾向,倘若说机械伤害了美,是由于它抹杀了自然的造化。而陶人正是用自己有温度的双手来创造有生命的器物。


美术报 格调 00028 生拙至上
——当代柴烧艺术的行进
2019-06-01 美术报2019-06-0100014 2 2019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