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艺术好家风,绵延四代三十人
瞧衢州这一家子
■本报记者 俞越 通讯员 张桂芬
“千万别去看这个展览,否则您的孩子会从此爱上艺术,您的家风会深受影响。”近日,一位参观了衢州市文化馆《一家子》艺术档案展的观众留下了这样的感慨。
从江山十八曲弄走出来的祝氏一家,凭着执着的追求和不懈努力,在艺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果。1998年,以祝亚英(女)、祝朋常、祝渭洋、祝瑜英(女)、祝鹏杭、祝鹏村(按年龄排序)六兄妹为核心,举办了《一家子》美术作品展,家庭成员15人参与,作品多而富有特色;20年后的2019年,又先后在江山、衢州举办了《一家子》艺术档案展,这一次祖孙四代30余人齐亮相,琴、棋、书、画、诗、印均有丰硕成果。
美术报记者专程来到衢州,真切感受这一家子浓浓的艺术之风。
父亲的“百宝箱”,开启艺术之路
“在父亲的盒子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芥子园画谱》、小册子的《世界名画》、《中国名画》。”现年84岁的祝朋常回忆起当时学画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拥有这“百宝箱”的父亲祝维良也成为这艺术世家的萌发点。
祝维良的祖父是清末的秀才,因此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订阅大量文艺书刊和杂志。他热衷于收藏烟标、棉布签(图样设计)等,《新观察》《旅行家》等时代前沿的新画册也打开了他的视野,家中绘画用品一应齐全,屋内时常笔墨飘香。由于妻子早逝,家中又有6个孩子,祝维良只能望画兴叹,将画册封存在箱子里,没想到却成为孩子们日后的宝库。
最先从“百宝箱”中受益的,是大儿子祝朋常。孩提时代,他就能将《芥子园画谱》临得像模像样。不幸的是,17岁那年,聪颖好学的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在困苦的年代,父亲箱子中达·芬奇、伦勃朗、提香、拉斐尔等巨匠作品的小画片把他拉进了另一个世界,他如饥似渴地画着、学习着。在他1956年创作的《煎药》中,一张床、一只正在煎药的火炉和药罐,画面暗沉而压抑,可火炉上红红的小火苗,给整幅画面带来了一点温暖,“如果不是画画,我可能都不在人世间了。”画画就像是那簇火苗,温暖了少年的心,让他忘记病痛的折磨,寻找到快乐。而给邻居画像得到了一篮番薯,让他更加坚定了以艺术谋生的信念。不甘于做画匠,他又买来当时苏联的油画教材,跟着课程安排系统进行学习。1959年,他人生中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春之郊》在浙江省举办的油画展上展出,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要知道,当时的江山还没有人画油画。
在他的带领下,弟弟妹妹们也都爱上了绘画。经过多年医治,祝朋常病情终于有些好转,1954年下半年,他回到家乡开了一间画店。画店很小,却是弟弟妹妹们的艺术大本营。一有空闲,兄弟姐妹就聚到这里画画,兄妹间切磋创作,提高书画技艺。1957年,上海举办俄罗斯18至19世纪油画展,祝朋常带着7元钱就出发了,一路上他靠给人画肖像补充旅资,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师的真迹。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尝试,兄弟姐妹们一有机会就用此法去看画展,这也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4年,二哥祝渭洋与妹妹祝瑜英一道下乡到江山峡口镇王村,这一晃已经55年了。笔者采访的那天,兄妹俩刚好从王村回来。聊起一边务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很是感慨。在下乡的10多年间,祝渭洋的双脚踏遍附近的山山水水,用画笔再现了那些朴实无华的美。《广渡村的小妞们》就这么诞生了:五个坐在石门槛上的农家小妞,不同的衣着、神态、举止,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个性。“年纪大了,写生有些困难,现在画画钢笔画。”年届80的他仍笔耕不辍,追求不止。
“对于我们这家人而言,艺术,如同饥饿之时的丰盛大餐,寒冬腊月里的暖被皮裘,苦闷寂寞时的良师益友。”祝家二姐祝瑜英能文善画,2008年应征撰写《浮石潭记》一举夺魁,并勒碑立于浮石潭畔的浮石亭。此碑由祝瑜英撰文、程逵鹏(丈夫)书丹,程之弟子刘天生镌刻。不但如此,祝瑜英在古琴、棋类方面亦是颇有造诣,作为三衢古琴社原社长,一手创立了琴社,并扩展到县市。
老五祝鹏杭毕业于浙江美院,是祝家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画家、雕塑家。2018年,他连续创作了《卸妆》《老雕匠》《守望》作品。在雕塑艺术上,祝鹏杭成名很早。20世纪80年代,衢州市政府重修南孔家庙,祝鹏杭按照曲阜孔庙大成至圣先师标准一手筹建,大成殿内4.5米高孔子塑像,庄严祥和,栩栩如生。如今,祝鹏杭创作的南孔家庙孔子像、烂柯山忠壮陵园徐徽言塑像、江山须女泉塑像等雕塑作品,与哥哥祝渭洋创作的仙霞关标志雕塑、外甥女程犁创作的清漾古村毛子水半身铜像等,已成为三衢大地主要的人文地标之一。
时移岁迁,祝氏“一家子”在琴棋书画,诗文篆刻诸多领域,辛勤探索,各有所得。对艺术的追求,是这家人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支撑着他们走过蔓草荒芜的岁月,直至繁花盛开。
艺传家,家风不辍
如果说,上一辈人的艺术之路是靠着摸索前进的,道路艰苦且长,那么从小沐浴在艺术氛围中的第三代“祝家人”,就要幸运得多。“一家子”儿(媳)女(婿)19人,从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有15人,其中8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不少人已在浙江省乃至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表现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态势。
程沙(祝瑜英儿子),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省美术学会会员,作品曾获浙江省铜奖,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程犁(祝瑜英女儿),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后留学法国利摩日国立艺术学院,硕士毕业,江山清漾毛子水塑像衢州西安门《扬帆》雕塑是其代表作;祝铮鸣(祝鹏杭女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院壁画系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百年孤独系列》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和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新锐艺术奖(最高奖)……
“小辈们之间互相竞争、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问及对孩子的培养,祝鹏杭表示并没有刻意为之,但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从90年代开始,每年暑期一大家子就会聚在一起,由大哥带队,集体外出写生。”江山如画的田园风光,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古道……处处都留下了这一家子的足迹。
如今,“祝家”的第三代早已走出了衢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每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各自的艺术风格也就不一样。”在学院派知名画家梅谷民看来,祝家小字辈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已经融入了现代思考、域外风情和时尚元素,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览末端一小方天地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祝帅青、祝鸣宇、秦佳韵、王惟山、孙能等,在各自学校或单位渐渐脱颖而出,其中陈晓峰的作品《农家乐》获得2006年首届和谐之美——政协委员全国摄影大赛金奖。“二十年后,我们办这个画展,是一种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感恩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关心厚爱。”祝瑜英道,虽然祝氏第四代参展者只有一个家族位置,却透着艺术的芬芳,长辈们意在以此敦促小辈,更好地传承尚善、勤学、坚韧、敢创的家风。
艺传家,更是礼传万家
“一家子展绮莲栽,二十年间两度开。画魄书魂悬四壁,琴声诗韵八方来。眈研艺道无旁鹜,不忘初心是夙怀。承续创新添硕果,家风陶冶育人才。”73岁的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叶裕龙看完展后,激动得现场写下一首七言律诗。
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祝氏“一家子”不明说的“家风”。祝家儿女不会忘记父亲的教诲,在他们心灵中播下的美的种子;祝家大哥朋常清晰地记得,在杭州求医的那几年,大姐每月寄来的从工资中挤出来的15块生活费;弟妹们也不会忘记,大家在大哥的画店里互相切磋的场景;而孩子们,相信也不会忘记伯父(舅父)们带着出去写生的画面。“就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个家族代代相承高雅的艺术文化精髓,精美的作品如此真实,成人个个精通琴棋书画。感到惊叹、震撼!”一位观众留言到。
近些年来,“南孔文化”逐渐成为衢州最具识别度的标志,“衢州有礼”,是衢州独特的城市精神和价值主张,“对历史有礼”、“对自然有礼”、“对社会有礼”、“对未来有礼”。纯朴、包容、好客、友善、感恩、尊重,是衢州民风最具识别性的标志。不少观展者由衷感叹:“‘一家子’档案展祝氏是衢州好家风最详细的注解、最鲜活的例子,他们的家风家训和传承,亦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盛赞,祝鹏杭谦虚地表示:父亲从小教育我们“宽厚谨慎做人,勤奋踏实做事,学而不卷求新”,我们的家风家训就像是盆景,在“衢州有礼”的大环境中,为社会的向善向美尽绵薄之力,使之成为风景,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美的探寻者哟,摩肩接踵。瞧,这一家子,从十八曲弄深处走来,耐着寂寞,挥去苦涩,默默地耕耘,一代接着一代。”这首程逵鹏写于1998年的诗,至今仍被作为展览的前言,可不是,20年过去了,这一家人从来没有停下过探寻真善美的脚步;不知再过20年,这一家子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