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论说

走进阿尔勒 走进凡·高

  世人对凡·高的热爱与着迷始于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无数人追随凡·高的足迹,试图一探这位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伟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早在80多年前,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就肩背旅行袋,沿着凡·高的足迹走遍了欧洲,写下了畅销世界感动亿万读者的《渴望生活》。此后有关凡·高的著作不计其数地问世,人们了解凡·高有了数不尽的选择。尽管如此,仍然挡不住凡·高研究者们继续发现新内容的热情。

  英国《艺术报》记者马丁·贝利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研究者。在凡·高去世100多年后,他如斯通一样沿着凡·高的足迹行走。不过他把行走的范围限定在凡·高创作生涯巅峰期生活所在的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目光只聚焦在凡·高生命最后两年的时间。《南方工作室——凡·高在普罗旺斯》正是马丁·贝利沿着凡·高足迹行走的杰作,是第一部有关凡·高在阿尔勒的444天艺术生涯的综合性读本。

  本书记录了从1888年2月20日到1889年5月8日不到15个月的阿尔勒时光中凡·高的艺术与生活,讲述了凡·高如何在情感最热烈,精神却最孤独最苦闷的短暂岁月中完成了约200幅画作,创造出艺术史上的奇迹。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开满鲜花的果园、金色的麦田、金黄色的向日葵、盘根错节的橄榄树、繁茂的葡萄园、地中海的海景、斑斓的夜色、邮递员的肖像等正是在这15个月中打造出来的,也正是这15个月塑造出了今天被人们爱戴、崇拜、痴迷的凡·高。

  本书囊括了约三分之一凡·高在阿尔勒时期的画作,大多都是他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其中20余张是在此前任何凡·高的研究作品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按照时间顺序,对凡·高在阿尔勒的生活以及这些作品诞生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尽可能引用凡·高自己对于作品、地方和人的叙述,以呈现凡·高眼中的阿尔勒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最有特点的是,本书在呈现凡·高精美画作的同时也釆用了不少马丁·贝利本人搜索得到的历史留存下来的关于这些画作所表现景象的照片,进行比对;或者同时呈现当时其他画家对同一场景的描绘,加以比较,既还原了历史又突出了凡·高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

  凡·高的艺术与生活是无法分离的,因此本书在讲述凡·高的艺术的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了凡·高的生活的故事,十分生动感人。本书认为凡·高的每一幅作品都流露出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渴望,透露出他纯真、善良和热情的个性。例如《黄色的小屋》寄托了他对家的全部渴望以及他在这里创办自己的“南方工作室”并急于与友人艺术家共享的热情;《有咖啡壶的静物》庆祝他从此拥有了心满意足的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卧室》除了表达自己拥有了家的归宿感,也表达了从此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简洁实用的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的喜悦。其中所描绘的凡·高的床被画在醒目的位置,“床是铬黄色的,枕头和床单是灰柠檬绿色,床罩是血红的。”在这张床上,他终于“能够生活与呼吸,能够思考与作画”。一对枕头表明凡·高一直怀有一丝希望:最终自己可以与某个女子同床共枕;《凡·高的椅子》就像是一幅自画像,他画上了自己忠心耿耿的烟斗和烟草。而凡·高笔下的阿尔勒风景则将各种绚丽的色彩交织在一起,静默又浓烈,具有饱满的张力,一如他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情。

  本书并没有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对凡·高命运的哀叹,而是以层次分明的叙述、简洁朴素的文字表达使一个活生生的凡·高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平淡的叙述中,作者与读者不禁一起动容,甚至落泪。

  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它以《凡·高的床》为后记,讲述了那张出现在凡·高最重要的绘画作品《卧室》中的床的命运。这张让世人洞见凡·高生命所遭遇的挑战的床,在经历了二战后得以幸运地留存下来,本一直保留在凡·高亲人的家中。然而当荷兰从徳军占领中解放出来后,凡·高·威廉(凡·高的侄儿)却捐出了这张床帮助那些家园被炸的穷人。作者马丁·贝利一直在追踪这张床的行踪,他相信,这张床的归宿有可能仍在距阿尔勒千里之外的荷兰博克斯梅尔小镇。使用这张床的穷人自然不会知道这张床的故事,也不知道它原先主人的身份,更不知道在这张床上诞生了世界闻名的艺术作品,正如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说:“最美的画是当人们躺在自己的床上抽着烟斗时梦想到的”“绘画出现在我脑海中就如出现在梦中”。

  生前饱受贫穷、精神疾病折磨和众人不解,却仍然渴望生活的凡·高,若知道他的身后被这么多人苦苦追寻,就连他使用过的最不起眼的家具也变得意义非凡,他还会用刀片割下自己的耳朵甚至将枪口对准自己吗?

  这个结尾实在令人唏嘘!


美术报 论说 00019 走进阿尔勒 走进凡·高 2019-06-01 10215017 2 2019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