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庄走出的印象派学人——张华清
■美术报记者 赵丽莎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年近90岁的张华清教授创作了长8米,高2.8米大幅油画《旭日东升·泰山日出》,为新中国的诞辰献上了自己的一份贺礼。
为探究竟,记者辗转来到位于南京东郊的他的家里,见到了张华清夫妇,夫人李华英也是位油画家,伉俪情深。
张华清,1932年出生在泰山脚下,山东肥城市安临站乡牛家庄。那里四面环山、过去交通不便、文化相对落后,村里的人对外界发生的事知之甚少,辛亥革命过去了20多年,村里的男人还扎辫子,女人们依旧裹着脚……张华清的祖父、父亲都是不识字的农民,但他们决心培养自己的后代成为文化人。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成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张华清抗日高小和初中毕业后13岁加入文艺工作团,在前线与后方参加宣传工作;后经历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张华清进入华东大学艺术系,后该校并入山东大学,1952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助教;1953年被派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推荐张华清参加文化部组织来自全国50余人留学苏联油画专业学生的选拔考试,最后仅录取了3名,张华清名列其中。在谈到这段留苏经历时,张华清感恩地说:“没有中央美院吴作人、王式廓、洪波等老师们的教导,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在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张华清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印象派风格油画光与色的跳跃之感,与透进窗户的阳光遥相呼应,与精致的西式家具相配,着实有着几分欧巴罗的味道。在许多画中有一张他的自画像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张华清教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那是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时,一天同学外出春游,我借故留在教室,用一天时间画了这幅自画像。第二天吴作人先生来班里上课时,看到我的这幅自画像,立即拿起来问:这是谁画的?我站起来说是我画的,他表扬说画得好!吴作人先生的鼓励使我对学习油画信心倍增”。
人们常说“人生如梦”,张华清教授深有体会地说,1956年8月6日我在满载着2000余名留学生开往莫斯科火车上,第二天醒来时竟不敢相信,我成为一名留学国外、肩负国家使命的文化使者了,更是牛家庄村历史上第一名留学生!从此我进入列宾学院开始了学习油画的留学生活。 张华清抓住留学的宝贵时间向世界油画大师们学习,认真地在博物馆里临摹法国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梵高、高更、马蒂斯等人的作品,研究欧洲绘画大师们的表现技巧。6年的学习生活耳濡目染,塑造了健劲的艺术肌华,给张华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如今,张华清已执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1997年从南京艺术学院退休至今,张华清离休已22年,他告诉记者,“作为教师,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油画教学和行政工作等方面,创作是业余的。作为一个画家,应该说从我退休之后才真正从事油画艺术研究。”其退休后,还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素描艺术与素描教学》的出版。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这些年,对于油画语言本身,张华清有自己的理解,“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我就坚持要把油画语言的特点学到,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油画艺术的语言在于严格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表现大自然的光与色。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绘画里没有的技巧,我们应该把油画语言的特殊技巧学好,使他扎根于中国民族艺术之林。几十年来在油画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我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艺术特殊的表现语言,同时也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美学和创作方法,把东方文化的精神和西方油画艺术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久地实践,从而创造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油画艺术。”
张华清从1950年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开始进大学读书,他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采访最后他深有感触地谈到:“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如今他怀着深切的感恩之情创作《旭日东升·泰山日出》这幅大画,正是为了表达对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