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法研究生的
十句规劝
■向彬
编者按:每当凤凰花开,骊歌响起,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又将走出校园。走出象牙塔,进入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考博,提升自身能力。学习书法的学生也不例外。要不要考研,书法研究生在考研、读研期间以及毕业之后究竟该如何定位和发展?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向彬教授,结合自己15年来招收、培养书法硕士生的经验,总结了10句话,送给同学们,大家共勉。
只为学位 不建议考研
从目前书法创作的状况来看,毕业于高校书法专业的“科班生”,大多掌握了相对专业的书写技能,跟业余书写者拉开很大的距离,近年来在中书协主办的展赛入展和获奖名单中,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多。但这些“科班生”如果想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考研是一条相对快捷的途径。读研期间,不仅可以更加纯粹地练习书法,还能从学术层面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有利于指引自己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也有很多学生考研就是想获得学位,认为有了研究生学历,选择工作的机会更多。如果是这样,我建议你不要考研。但凡凭实力考上研究生的人都知道,考研之路非常艰辛,读研更没想象的那么美好,毕业时更会发现,书法研究生就业太难了,手上这纸文凭可能没法变成你理想中的“敲门砖”。
先选学校 再选导师
尽管我反对以获得文凭为目的而考研,但现实就是这样。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在学历学位方面就有严格的要求,不仅看研究生毕业学校,甚至还看第一学历。从这方面考虑,我建议考研的同学先选择报考的学校,首选“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然后再考虑导师。一般的研究生导师,其影响力远远小于“双一流”的影响力。导师的作用更多在于精神的引领。当然,我眼里的名师不是某某书协“主席”“副主席”那些空头衔,而是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书家,因为这样的名师才能让你获得真知。
做好读研计划
通过千辛万苦考上的研究生,不是用来“混”的,要倍加珍惜。因此,要做好读研计划。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学术问题需要研究,创作问题同样需要研究。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走一条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同步发展之路,但研究生期间,可以在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两方面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学术研究是解决书法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而创作研究其实是不断地思考书法创作的原理、形式、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这种研究不是理论上的论述,而是在创作理论的指引下写出精彩的作品,在这作品中蕴含个人的审美理念和形式构成,展现自己的诗文才华和书法水平。
学问是支撑书法人生的原动力
书法教育在我国实行很早,甲骨文上就留下了书写的书迹。我国古代还有专门的官办学校——“书学”,这是用于学习书写技能和相关文化的专门学校。“书学”最早可追溯到西晋,盛兴于隋唐,终结于宋代。唐代书学要修《孝经》《论语》《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课程,且规定《石经三体》学三年,《说文》学一年,《字林》学一年,对于书法技能,要求每天写一纸;宋代书学明确要求学习篆书、楷书和草书三体,同时也要修《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论语》《孟子》等课程,由此可见,古代的书法专业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书写技能学习,而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什么自古以来把书法学习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定位?这是因为学问才是支撑书法人生的原动力。有了经史文化的支撑,有了扎实的字学基础,加上精湛的书法技能,这样的书法人生才能走得更远更辉煌。
就书法创作影响而言
现阶段的捷径还是参展
尽管我多次撰写文章指出当今书法展览存在诸多弊端,但只要书协还存在,尤其是这个协会在良性地发展,参加其主办的展览,特别是获得重大奖励,是目前书法创作扩大影响最为快捷的方式。当然,以入展为目的进行创作会存在很多弊端,但研究生学习期间,如果能在高层次展赛中入展或获奖,还是要肯定的。需要说明的是,参加全国性的大展,要避免跟风,避免空洞地形式建构,要深入思考书法创作的美学原理和艺术表现,写出符合自己审美理念的作品,尤其在书写内容方面最好能自作诗文,这样的作品一旦入展,就是一种阶段性的胜利,而且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但如果只是表面地摹仿展览时风,没有自我的创作定位,这样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心浮气躁,最终走上书法创作的穷途末路。 (下转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