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格调

文章导航

以当代艺术焕新乡镇旧貌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城市的可能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主办的“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近日在空港文旅小镇悄然开展。四万平方米户外开放空间里,展现了81位/组中外艺术家的逾百件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雕塑、影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如何为小镇营造出文化艺术的氛围?如何助力当代艺术真正介入社区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在尊重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将地域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有机地结合?本期带来几位学者的调查与解读,以期两者撞击出一片独特的景致和风貌,从地域本身打造一个“文化混合体”。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建立于同治十五年,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之后,这里依然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和其独特的岭南文化遗韵,与此同时,这里也因城市化发展造成了乡村空心化的局面。在这个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生活的原始村落,自然形成的村规民约成为了维系村民关系与生活的方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实施,作为白云机场的腹地,在空港经济的带动下,这个曾经被遗忘的村落也正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

  艺术赋能乡镇文化

  此次由江宁和鲁明军共同担任策展人,艺术家徐震、范勃担任艺术顾问。面对庞大的户外开放空间,策展团队对此进行了四个区域的划分(A、B、C、D)。坐落在A区内的红一祠堂改造后作为大师展区;B区集中展出近十件大型户外装置作品;针对作品指向、与空间匹配度等综合条件,特别策划的“艺术介入改造项目”则主要集中在C区;作为新媒体主展区D区,艺术家通过对村落中早已凋敝残败的老宅进行再创造,共同创建出14个空间,其呈现的反差感不仅仅带来视觉震撼,也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思考和实验。

  双年展也分设单元展,在“闪回凤和”人文展中,凤和村作为百年历史村落,所承载的岭南民俗文化通过大众流行方式,生动地连接与再现村子的历史风物。小镇这个场所与艺术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艺术家从空间汲取了许多创作灵感,他们的创作是交互影响到村民的,小镇的面貌也因此发生变化。艺术并不需要特定的媒介、形式、场所这样的边界,双年展所呈现的便是希冀艺术能够突破边界,真正进入到大众生活中。

  空港双年展并不满足于打造一场短暂的艺术盛宴,而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颠覆性与前瞻性的重设,在以艺术动能振兴地域经济的大环境下,符合地方历史与小镇特征的条件下,打造属于它独特的艺术文化体验新据点。

  尊重本地自然与人文环境

  为何选择“极限混合”作为首届空港双年展的主题,鲁明军谈道,“今天,凤和村已然成了新兴的集多种功能的复合生态社群。经过修复、改建的老宅、街道焕然一新,但依然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和其独特的岭南文化遗韵。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植入多个不同功能的新建筑和新设施(如美术馆)。古今中外有机地混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景致和风貌,此时,小镇本身就是文化混合体”。

  当然,这也体现了广州这个文化底蕴深厚又最早具有全球视野下中国港口城市的特征和气质。它有浓厚的地方性和相对保守的一面,而这种“混合性”不仅是全球化的文化逻辑和症状,也一直是当代艺术普遍的话语方式……凡此种种,汇在一起,促生了此次展览。它将为小镇成为广州乃至全国文化地标之一奠定基调,也期待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在全国各地的空港推广开来,进而塑造成文化品牌。

  艺术家们在沉淀着几代人生命经验的老宅、街道、池塘、修葺一新的广场、树林、草坪以及尚未启用的建筑毛坯中,根据不同空间特征、属性、质感,进行实地创作或有机地植入作品。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全新考验和挑战,一方面面对的是地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别样的混杂感,这使得小镇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魔幻气息。关键在于,两者之间能否形成某种持续的、又不失紧张的碰撞互渗及生产性对话。

  “我们对村落的改造不是大拆大建,不是强征强拆地破坏原貌,而是用‘绣花针的功夫’来进行微改造,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利益的基础上,用艺术化手段有技巧地进行改造。”作为主策展人之一的江宁,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生活在广州人和镇。对比中国近30年的发展,人和镇内诸多村落在文化生活上却呈现出愈加贫乏的状态,他认为双年展的举办是为当地文化树立信心的最好方式。希望双年展能够为小镇营造出文化艺术的氛围,能通过对凤和村的改造和当代艺术价值介入,更好地带动起当地居民们的生活状态,提升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同时也希望它未来能够真正成为可以持续有艺术事件发生的小镇。

  艺术渗透到当下生活

  策展团队致力于在地创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生态圈,着力于“双年展+”新模式的探索,通过“艺术介入空间改造”、“创新市集”、“传统文化”以及“空港元素”四部分,充分体现公共文化聚合力。同时以“3+365”的方式带来可持续发声的艺术事件,3表示展期持续的月份,而365则表示了在双年展结束后,包括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张鼎控制俱乐部等都将持续至少一年的驻地计划。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多件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继续保留在凤和村中,助力当代艺术真正介入社区和村民的日常生活。

  艺术家范勃、乔晓光创作的作品,都作为可体验的内容进行长期展览,而艺术家毕蓉蓉创作的《无用的理想空间(二)》,不仅延续了对于商铺空间价值和理想化属性的探讨,也在“握手楼”这一特定建筑的立面下,以新形态风景为隐喻长期发酵。其他以“艺术介入建筑改造项目”的艺术家还包括丁乙、陆平原、李鼐含等。与此同时,双年展借艺术介入空间的形式,将当代艺术的价值真正渗透到生活之中,启发村民开拓和升级当地的商业业态,促使本地的经济生态面貌发生改变。

  简言之,展览秉持以尊重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核心,力求在维护在地风物、习俗及语言等岭南原生态文化的同时,保持艺术家创作线索在实践中的完整性;以充分尊重村民原生态生活为前提,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空间特征直接产生联系,并为当地保留下具有存续性的作品。

  相信不同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此定会激发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和魔力;相信在全球化衰退和壁垒愈加分明的今天,“极限混合”定会成为一股新的激进力量和文化动能。

  (厉亦平)


美术报 格调 00024 以当代艺术焕新乡镇旧貌 2019-06-22 美术报2019-06-2200002;美术报2019-06-2200013 2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