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论说

文章导航

“综合绘画”再认识

来自“综合绘画赴京展及研讨会20周年座谈会”部分专家的“声音”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透视这套体系在平面绘画当中是一个特例,它像一个枷锁,从科学原理上加以阐述,从模仿的角度来看达到了制高点,但是它也让大家难以摆脱。而综合绘画的观念,对此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行之有效,与国外的美术教育、心理学都是相通的。另外,中国水墨引进了综合绘画当中,我觉得前景非常可观。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综合绘画改革,当时吴冠中就用了“苏醒”两个字,何为苏醒?应该是一种昏迷状态的苏醒,这句话隐掉了很多潜台词。上世纪70年代的校园是非常安静的校园,教育方式单一、僵化、套路,是全国美术院校普遍面临的一种现状,综合绘画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种现状进行的挑战。它针对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里面最核心的部分,绘画的内容、绘画的形式、绘画的价值,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绘画本身,其实是通过一些渠道延伸到纯艺术以外更广阔的现代教育的范畴里面,它的影响已经包含着设计和其他一些领域。

  陈彧君(艺术家):我是综合绘画的第一届学生,当时大家从考前班进来,从面对模特简单地描摹状态突然转变成要面对塞尚,去看背后隐性的结构和世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育和艺术创作真的很不一样,教育做的是隐性的东西,但是背后的东西是隐藏在里面,难就难在需要老师、学生一届一届地积累,时间是代价,十年二十年就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个教学到底推进到哪里,隐性的东西到哪一天才能真正有显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绘画是一个很难的话题,大学的精神是要去探索未知的东西,这需要一代代人继承推进,把本来不清晰的东西慢慢变得清晰。我离开学校以后,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别人问我为什么会画不同的东西,我说因为我的专业是综合绘画,我喝的第一口奶是塞尚。到今天,其实还有很多很好的话题要去思考,包括中西如何去真正融合,我们自己中国的绘画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开放还是更保守和激进?某个层面来看,这个专业给我们带来一些终生命题,这绝对是一笔财富。

  陈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主任):综合绘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媒介的介入,也是一个突破口。20多年的教学成果,在当时学生们的创作中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我们今天面临的大环境跟20年前完全不一样,因为选择有太多。如何定位这个专业的发展,体现综合的意义?这也是今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郭健濂(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我是96级油画系的,当年综合绘画系就在油画系楼下,作为最短距离的旁观者,我当时有一个感觉,综合绘画教学和油画教学有一个很强的反差。综合绘画教学提出“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不是想创造一个画种或者综合绘画系,而是打破画种和材料界限带来的一种自由度,这种自由度也直接产生了视觉语言最直接的表达,对我影响很大。综合绘画不是综合材料的物质性的拓展,材料本身其实打开的是一种思维。

  邵文欢(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综合绘画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的再认识。综合绘画强调要做形式的发现者,这个概念其实是在强化材料自身属性的过程当中的一种融合,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不断实验,与我们传统教学当中有一个基于标准的教学是不一样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思考过程,同时强调实践性和实验性,去寻找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过程让我感受深刻。

  周翔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我是综合绘画第二届学生。记得刚刚考进综合绘画的时候,基本上国油版雕的同学一见面都会问“综合绘画是什么,在干什么”,一开始我们答不上,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我觉得综合绘画是以水墨构成、黑白构成、色彩构成、材质构成为基础,研究和探索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律,打通画种的边界,中西兼容,多元综合,从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艺术创作。

  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综合绘画在油画系将近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时间当中给油画系的教学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氛围,还有另外一种眼光的东西在里面。像我们的素描色彩评分,综合绘画所有课程的东西没有按照素描色彩的方式去归类,因为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主题,有些课程就包含了素描和色彩。创作也好,或者思路的建设也好,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方式可以完全实现的。从实验的角度,它有它的实验性在里面,把未知的可能性的东西通过课题的教学方式予以实现,我可以把以前很有效的关于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或者是对形式的训练全部综合在一块儿,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己要做什么会去探究的,经常会有文本在前面,然后作品随之出现,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摘自现场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美术报 论说 00012 “综合绘画”再认识 2019-06-22 10377676 2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