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格调

中国住宅中的包豪斯基因

  20世纪50至80年代,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等机构的一群建筑师在中国大陆开展了一场实验,即将新建筑理念和大众住宅及其日用品设计相结合。他们一方面应用了包豪斯第二任校长汉内斯·迈耶(Hannes Meyer)的功能主义和为大众而设计的理念,另一方面借鉴了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将总体艺术理念和标准化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和包豪斯的设计作品进行对比,梳理这场实验对于当时中国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于今天的启示意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包豪斯”,是一所于1919年在德国城市魏玛成立的学校,最早的校名为“国立包豪斯”。其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更新社会和培养新人为目标,希望将包豪斯建设成为一所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院校的新型学校。这所学校不仅综合了艺术、手工艺和技术,吸引了当时的先锋派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而且追求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理念,其艺术和设计思想之后传播到了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正是这种源于总体性的思想,包豪斯理念在设计、建筑、艺术、手工艺、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用包豪斯理念的

  中国建筑师

  从1953年开始,战后复苏的中国进入了有计划建设的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留学海外的设计师纷纷回国参加新中国的战后重建。而这些人中的部分设计师受到了包豪斯等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比如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理查德·鲍立克等包豪斯大师的中国学生李滢和曾坚,以及深受包豪斯影响的华揽宏等人。这些海归建筑师以及本土的有相同理念的设计师们不谋而合,从沿海城市到河西走廊,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化建筑和日用设计的融合之路。

  包豪斯宣言中宣称:“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我们必须回归手工艺!……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取消工匠与艺术家的等级差异”。然而,新中国初期的现代设计基本上是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下开展的。美术被分为四个部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虽然理论家可以道出四个部门的相通之处,但工艺美术与建筑实际上是作为两个学科分别发展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和华东地区的工业建筑设计研究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国当时普通工人的需求和经济状况,实验性地将标准化、装配式、新材料等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在建筑和工艺美术领域。

  小面积工人住宅中的

  功能化设计

  上海的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曾坚,早年曾是包豪斯建筑师理查德·鲍立克在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还在鲍立克的工作室工作过。他和其他的研究所设计师仔细考虑了建筑空间与室内家具的配合,并且做出了实验性的家具设计。他们强调家具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采用折叠多用的家具和悬挂式家具”、科学的活动路线以及模数化的装配。

  不论是包豪斯的老师还是学生都曾经在这些方向上有过探索。而由包豪斯校长密斯于1927年策划的德国斯图加特“白水公寓”建筑区就已经将建筑和家具等日用设计很好地结合,建筑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虽然我国住建部近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规定新楼盘的全装修交付,但这其中也不包括可移动家具。

  曾坚认为小面积工人住宅适用两种家具,一种是折叠式多用固定家具,另一种是标准化的装配家具。他在1961年发表的《关于住宅内部的设计问题》文章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家具设计及其和室内空间的关系。文章中对空间和居住者动线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通过家具的位置设计,符合不同家庭的需求,尽可能缩短行走路线。在空间利用和家具利用方面,强调了要多设计悬挂、折叠家具、多功能家具,利用模数化的单元装配法。除了木屑板和纤维板等人造板之外,还可采用特殊纸板、竹材、麻绳、水磨石等多种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五室”将建筑空间和室内的卫生设备、门窗、五金开关、家具、灯具等进行综合总体化的设计,不仅风格统一,而且注重这些模块的使用功能和耐用性,如机械调节门窗。而1926年建成的包豪斯德绍校舍,也是这种整体设计的经典代表,是其设计师格罗皮乌斯的“总体艺术作品”概念和标准化理性设计相结合的体现。

  陈增弼先生毕业于清华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建筑科学院,从事建筑设计。年轻的陈增弼在毕业不久后便与吕克胜、芦文光联合发表了《几件新家具》一文,文中的家具是一些折叠家具的设计实验原型,具有几何式的简洁,能够折叠、模块化等实用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现代家具设计的本土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建筑家具实验,是对室内环境总体设计理念的一种实践,然而却由于社会形势和生产能力的原因,并未得到推广。在这些实验后的一二十年间,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并未显著提升,大部分家具的制作也一直延续着邀请木匠手工定制的传统。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类家具设计依旧以“新颖家具”姿态呈现,如上海市家具研究所1984年编制的《上海新颖家具》系列。书中推崇一物多用、造型简洁、功能良好、可拆装组合的标准化设计,其中可以看到可折叠桌、模块化的衣柜、钢管椅等带有西方现代家具设计特点的案例。

  这些案例均可以在德国包豪斯学派的作品中找到原型。研究所还给出了详细的制作图纸和效果图以指导实际生产,并且强调了用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人造材料达到节约自然材料的目的,使用金属、塑料、玻璃等材料提高结构强度和使用性能。80年代上海家具研究所虽然推出了组合家具,但是价格高昂,非家家户户都能配备。而国内现代家具的设计早在60年代由一批建筑师所引入,并且带有深深的包豪斯印记。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美术报 格调 00028 中国住宅中的包豪斯基因 2019-06-29 美术报2019-06-2900008;美术报2019-06-2900010 2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