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育

文章导航

耕耘与收获

——杭州江干艺术教育迎来收获季

  在去年年底杭州市第11届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中,江干区以遥遥领先的总成绩夺冠,稳居15个县市区首位,连续六届蝉联优秀组织奖。江干区共选送70名选手参加美术类书法、篆刻、摄影、绘画、工艺五个项目现场比赛(其中集体工艺25名,其余为个人项目),获得一等奖16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21个,优秀奖2个……从过去艺术教育土壤相对薄弱到如今全面开花,杭州市江干区艺术教育彻底“活起来”了。

  以艺术活动

  为抓手

  探索社团建设的

  区域模式

  近年来,杭州市江干区艺术教育以全国、省市各项艺术活动为抓手,扎实普及,强化提高。通过对艺术教育的探索和丰富的积淀,形成了富有自我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孩子们的兴趣发展和特长发展打好了坚实基础。

  鉴于江干区的实际状况,区教育局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学校社团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区级学生社团。区级社团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学校,培养出了一批特长学生和专业老师。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正在努力建设以“集训+活动”为载体的区级社团课程,做到每个学期有展示、有参赛、有交流。

  在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沈琳看来,学生社团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专业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每年,区里都会组织社团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借助流动少年宫与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等平台,向基层学校乃至社区街道提供菜单服务,把艺术活动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实践体验,社团的美誉度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提升。

  此外,江干区教育局逐年完善丰富资源库建设,以合作带动机制创新,优化校内外的资源整合。深入与浙江省文化馆、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市文联等单位合作。邀请这些单位的专业师资参与区级活动评审,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参与区级社团指导。同时,积极组织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一方面为艺术教师传递最新的活动讯息,另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集训,提升专业培训水准。

  融合与创新

  炼成陶艺“双料冠军”

  江干陶艺起步于2007年,从第一届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开始,江干的“小陶子们”就在省市各陶艺大赛上屡创佳绩,多次蝉联杭州市下辖各区县中获奖总数最多和一等奖获得数最多的“双料冠军”。

  在十余年的发展道路中,江干陶艺人注重“融合”与“创新”,不断探索中小学陶艺教学的改进策略,通过课题引领,对全区中小学陶艺教师师资培训和学生活动进行顶层规划,并引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青瓷学院等社会资源,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师生共同陶出精彩。

  江干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部朱青老师作为江干区陶艺负责人,亲历并见证了江干陶艺教学的十年改革发展路。

  首先,区域统筹,改革陶艺教育模式。从区级层面进行陶艺教学改进的统筹规划,不仅有学校的陶艺拓展课程和陶艺学生社团建设,更在2014年,成立区“钱江之星”陶艺社团,引领各校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并为陶艺社团输送陶艺精英,形成多样式、梯队化的陶艺教育模式。其次,资源共享,打破陶艺教育时空壁垒。充分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引进校园,成为学校陶艺教育投入的有效补充,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和实践教育,丰富课程资源。第三,科研引领,提升陶艺教育教师素质。师资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陶艺教育普及较广的江干区,从区级层面规划,自上而下,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交流与展示的机会。朱青老师带领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引领提升全区陶艺教师的专业素养。第四,制度创新,建立陶艺教育评价保障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区陶艺大赛和协调参与各届市陶艺大赛,摸索出“以赛促教”的陶艺教育评价和保障机制。

  目前,江干区陶艺已成为全区性的中小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特色项目,形成了全区辐射、融合互动、梯队发展的江干陶艺教育新格局。 (下转第23版)


美术报 美育 00022 耕耘与收获 2019-07-06 美术报2019-07-0600009;美术报2019-07-0600010;美术报2019-07-0600011;美术报2019-07-0600012;10526813 2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