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时评

艺术创新不仅仅是点子

  艺术创作本身就需要推陈出新,这应该是众多真正艺术家的共识。

  从历史发展来看,艺术创新既是艺术家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合力综合推动的产物,它可以让创作者的作品推陈出新甚至化茧成蝶。这就意味着创新包含了社会历史的发现,他们可以敏锐地察觉生活中涌动的特别审美意识,也可以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大凡成功艺术家的创作基本都包含了以上特质。显然,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创作者很难契合所属时代的特质。

  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留下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进而来说,这些艺术遗产的激励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起点而非终点,因为具有创新精神才是艺术家延续优秀传统的首要资源。然而,当下有些艺术创作者往往只习惯于创新之作的洒脱,而忽视了创新背后坚实的生活根基。尤其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尤为重要的应该是把功课做足、做深。透过各自不同国家地域的优秀艺术家创作可以发现,艺术家所处时代及自身的文化传统等,都是艺术创新创造所植根的土壤。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记得已故京都大学名教授田中美知太郎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他认为,在可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有一道鸿沟。创新和发明就是可以弥补它们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然而,没有一定的普通科学知识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创造力。不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得以展现,画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这业已成为毋庸质疑的事实。同时,艺术创新也来自于创作者不断发问的能力和探求精神,缘由在于,创新面向的是未来,而未来又有不确定性,所以创新也需要洞察力,或者说是认知未来的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更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不过,现实艺术创作中会发现有些人不断谈创新的“点子”,意在通过灵光闪现实现艺术作品的创新。不可否认,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的某种能力,但“点子”的生根、成长不仅需要创作者的身心投入。这些都可以显现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人及现实生活的认知、选择和把握,也显现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的能力。简言之,也就是由此可以发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品位。因为真正的艺术不仅只是一个或几个出奇制胜的“点子”,“点子”有时可能就等于一套飘逸的花招。只有那些真正有文化精神的艺术创新表现,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并被赋予文化意义,甚至才有写入美术史的可能,最终成为世人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艺术品绝不是用所谓的“点子”作为支撑,艺术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等个人化的文化态度才是优秀艺术作品强力的支撑,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他人不能代替的绘画本体语言就足够了。

  在有的人看来,“点子”也可以说是“种子”。因为“点子”需要经过创作者想象,并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直至结果,才能生成优秀的艺术品。这个道理好比明白人不会把种子当粮食吃一个道理。所以,仅仅着眼于猎取“点子”式的创作态度是不可取的;而应对生活既有“微观感受”,又有“宏观积累”。宏观积累的意思在这里要求站高些,看远点,不但明白“点”,还要清楚“面”;不但知道一个“面”,还要知道多个“面”……总之,可以在一个相对宏大的问题面上把握文化意识的流向,认识生活的真谛,发掘生活的内涵。优秀的创作者,一旦拥有了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对获得某种创新的“点子”来说,有可能触类旁通。否则,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会被“点子”绑架,也会受“点子”的局限。

  我一直认为,类似于天马行空、没有一定限制的创新相对容易,而真正难的却是限制中的艺术创新,根本上看艺术离不开所谓“点子”,但过于强调“点子”的重要可能会忽视创作的本质表达。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的生成与呈现的逻辑只有部分表现存在于非理性之中,主要还是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这样,艺术创作者才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创作理念,而非普通的惯常价值判断。有助于文化发展的艺术创新应该有文化性内涵,反之,这种创新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因为艺术创新应该具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其背后也要有一套认识体系和系统解读方式作为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创作者形成独立判断、独立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样才可以避免艺术创新中空洞的点子化特点。


美术报 时评 00006 艺术创新不仅仅是点子 2019-07-13 10561392 2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